土斯星纪事(第5/8页)
三个月的时间,高地蚁会分巢,它们会以精确的角度和距离选择下一个巢位,和地上桉的分布毫无关系。每一个蚁巢的规模几乎完全一样,仿佛某种工业化标准的制成品。蚁巢并不会让一个第一次看见它的人感觉到激动,那只是一个三米多高的小丘,圆锥形,并不起眼。
门终于打开,杜鸣迫不及待地冲进去。
杜鸣看到了779号监视仪传送的最后画面,黑乎乎的一片。
“看看记录吧。”凯关闭监视器,调用记录,“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画面在杜鸣眼里逐渐清晰起来。
高地蚁,高地蚁!
铺天盖地的高地蚁是黑色的海洋。黑色的海洋中间,是庞大的巢穴。黑压压的蚁群,从地面向着天空堆叠,它们忙碌着,每一只蚁都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数蚁的尸骨,混合着同伴的、自己的分泌液,变成一种奇特的建筑材料。每一只蚁的心中似乎都有着蓝图,它们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位置存在,应该在何时到位,何时泌唾,何时死去。源源不断的蚁群从四面八方聚集,踩着先前同伴的尸骨向着更高的界限冲锋。巨型的巢在这样一点点的累积中成形。
最后定型的是一个标准的半球。摄像机容不下这个庞然巨物,只能聚焦在它的底部。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巢,它是一个建筑,一个殿堂,有着让人叫绝的精妙结构和恢弘庞大的规模。没有人会相信如此的存在仅仅是大自然不经意间的作品,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剩下的蚁群停止了动作,几乎在同一刻,全部的高地蚁都变成了静止的砂石。细微的镜头可以看到触须的微微颤动,它们在同一刻停下,仿佛同时接受了命令的士兵。
巍峨的圆形山丘在静穆中仿佛一个陵寝。
突然之间蚁群又开始骚动,后续军团正在抵达,层层叠叠的蚁群就像池子中的水一般开始向着高处猛涨。镜头上开始出现黑影,那是高地蚁爬过。黑影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很快有高地蚁趴在镜头上不动。镜头迅速被遮盖,变成一片黑。
杜鸣觉得身上很热,他用力解开脖子上的纽扣。
他突然意识到,对这种小小的生物,他的认识实在过于浅陋。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是个专家,虽然高地蚁身上还有很多东西等待他去发现,然而绝不应该是大大超乎预料的东西。是的,研究中有重大缺陷。实验室里的研究过于理论化,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下,在它们的栖息地进行观察才更有意义。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他逐渐形成这样的想法。但这不过是个想法,距离实现很远。他和大明谈过这个问题,很高兴地看到大明对此深表同意。然而,这并不是简单的旅行,费用庞大,必须层层审批,层层同意,最乐观的日程也要排到五个月之后。五个月并不久,特别是对于一颗久经考验的耐心,然而,此刻杜鸣一刻也等不下去。
此时的塔后城不会再有任何人阻拦他,当然,也不会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而高地蚁却仿佛嘲弄般地以完全不同的状态展现在他眼前。
“我要去那儿看看。”杜鸣神色严肃得可怕。
“梵天”号沿着峭壁上升。窗外是一成不变的刺榕壁毯,盘根错节的蔓藤中间,细柔的须根随着“梵天”号激起的气流舞动。
四万米高处的那个黑色陵寝是目的地。漆黑一片的屏幕不能再告诉杜鸣任何东西,而他急迫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黑色的陵寝被数以亿计的高地蚁大军环绕,这一定是高地蚁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
“梵天”号已经到了设计速度的极限,杜鸣却觉得它慢得像蜗牛。几分钟,也许就错过了。
“杜鸣,能听到吗?”凯的声音有几分失真。
“可以,什么事?”
“各处的高地蚁都在建筑自己的巨巢。每一个聚集地都有巨巢。你不需要去779高地,最近的一个在94号,卡西莫夫高地。”
“好,我明白。”
“梵天”号进入了甲烷层,崖面上不再有刺榕。刺榕就像一道水平线,标志出含氧层和甲烷层的界线。地上桉开始出现,褐黄色的巨型叶片呈肺叶状挂在每个植株的顶部,让它看起来像一把形状奇特的伞。
地上桉和刺榕同源。事实上,它们是同一种生物的两种形态。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一个月前凯的报告。刺榕的培养体在实验室的精心控制下成长为地上桉形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两种植物事实上是一种。最近成立的生物实验室成功剥离了刺榕和地上桉的核心遗传物质,几乎完全一致。土斯星是一个生物趋同的星球。
趋同性星球一直仅在理论中存在。人类进入太空将近三千年,殖民了大大小小六百多个星球,从来没有见到真正的趋同性星球。土斯星是近来发现的唯一一个实例。一个星球只有一种生物,这种情况超越了现有所有的进化理论,谁也不知道这样的一种统治性生物如何从原始星球进化而来,不断演化变成今天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