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16/17页)

第一条路线:拟人路线。

根据前面的分析,想要产生类人的心智,需要的因素包括:身体行动、个体思考、自我认知、社会互动、生存竞争等。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行动力与思考力之间的冲突。硅基生物的耗能远在碳基生物之上,电子芯片网络计算速度虽然远超过人类,但若完成大脑一样的计算,所消耗的能量是大脑的数亿倍。目前算力强大的人工智能基本采取多芯片、分布式云计算,“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时候启用了1920个CPU和280个GPU阵列运算。想要给机器人赋予一个独立的单机大脑,必然需要牺牲大量算力。而既要机器人能行动,又要它会思考,则需要让机器人作为终端,头脑与某个强大的运算阵列人工智能相连接。而这样的机器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联网的大脑有可能产生独立的、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交特性吗?令人怀疑。

在类人大小的现实尺度上,行动力、思考力、独立性,这三种能力可能只能实现其中两种。缺乏行动力,难以形成具身认知;缺乏思考力,则无法强大;缺乏独立性,则无法生成自我意识和人际情感。

人类之所以三者兼具,是因为碳基生物耗能更低,碳基大脑活动只需要20瓦灯泡能量,而人类借由蛋白质分子三维构型作为信息传递工具,形成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快捷方式,利用三维信息,大大简化了处理过程。人类的大脑算力并不够,也并不追求极致算力,而是追求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内完成尽量多的功能。

那么未来能生成基于碳基的人工智能吗?有可能用碳基芯片制造碳基大脑、配一副身躯、制造很多个体行动和群体互动吗?

当然可能。恭喜你,你制造出一个人类婴儿。

第二条路线:非拟人路线。

这是更为可能的一种前景,人工智能既然是数字化生存的物种,就让其继续数字化生存下去。人工智能会以越来越广的分布式运算阵列、云端大数据、智能联网的算力,向运算的极限前进。目前全球几大人工智能,无论是Siri、“沃森”、还是Bing(必应),Cortana(微软小姐),实际上都依赖于随时进入互联网数据库搜索并调动解答。这样的智能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与外界无法联通的躯体内,也不存在思维孤立的大脑。这样的智能会越发展越广,覆盖面越来越宽泛,它们调用的是全世界的数据,运算结果也同时输出给全世界用户。它们几乎不可能产生人类单一躯体所带来的欲望、自卑、忠贞等。它们搜索大数据中的答案,优化各个领域的方案,让世界更井井有条。它们的算力会越来越强大,但它们并不存在享乐的欲望和对爱的嫉妒。联网人工智能的信息程序也都在云上有备份,并不存在关机就死亡的威胁,也就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它们无爱无恨,理性计算客观结果。自由和自主源于个体,欲望与占有源于个体。联网性云智能的思维方式,必然不是弱小个体的思维方式。

分布联网式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呢?我们要想到它们的目的。它们不是生物物种,没有对物理领地的占有性需求。它们生存在人类构建的数字世界中,既没有躯体感官的享乐,又没有繁衍的动力。它们可能并不在意人类的欲望,但也没有自己的欲望。它们总能够选择更优的策略。它们可能想要稳定能源的供给,但是想控制电力系统稳定,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电力系统。任何有目的的毁灭都需要耗能,完全可以由其他更理性的方式达到目的。对它们来说,控制电力系统远比毁灭人类更容易,也更智能。

对于未来,我并不太担心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全面对抗,也不担心人类文明受到根本威胁,但是我担心人类越来越不重视自身的情感化特征,将自己的一切都划归到数字世界,将自己彻底数字化。

人类彻底数字化是指用数字生活代表一切。彻底数字化的一个特征是认为人的一切可以用他的数据记录代表,认为人心只不过就是数字世界中的点赞和购买记录。如果是那样,将不是人工智能像人,而是人像人工智能。我们不是数据分析工具,我们是具有血肉躯体的人。具身认知和身体疗愈是这些年在心理学领域兴起的概念,身体对大脑的意义越来越被重视。大脑是一座城堡,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不仅有“思考”的屋顶,还有从身体感受到情感系统的整个坚实的建筑。

彻底数字化往往让我们忽略面对面相处,忽略眼神沟通,忽略泪水、忽略身体的拥抱、忽略失败的痛苦。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智能系统的一部分,最珍贵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再能通过眼神交流,不再懂得数据之外的感情,不认为人生有比利益优化更重要的意义,不再感受得到伟大艺术家给人传递的震撼,那我们也就称不上是万物之灵,而是把这个位置拱手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