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沉没的国度 7(第15/15页)
经济界在与政府首脑秘密会谈后的第二天,便开始了秘密行动。而这些动态作为某种“征兆”,在社会上开始表现出来,则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日本开始用大把钞票买进旧船和报废船只的行为,引起了这一年来已经警觉的世界海运业界进一步的关注。当然,在买进过程中,也采取了冒名等手段以掩饰船籍,但日本的巨量购买,导致了世界船舶价格及旧船折价的上涨,国际船主协会收到了许多投诉。而且,租船合约在这一个星期开始集中到了日本,租船的价格随之开始被抬高。同时,日本船业的资金向海外分店、海外总社、合资公司的流动也在急剧增加。财界把两周前的“预告”,视为两个星期的自由操作时间。这种看上去似乎是与首相的约定背道而驰的举动,却是出席那次碰面会的全体人员,谁都心照不宣的事。政府给财界一个“准备期”的预告,表面上是严厉地叮嘱“其间不可擅自行动”,但却被理解为“在混乱还未开始的时候,赶快处理”的忠告。表面上说“别干”,其实就是在说“可以干”。这样,政府既可以在出现万一的情况下,获得顾全大义的名声,又能够以违反公约为理由而在今后严加管束。同时,还能要求财界向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因“预告”而获得的利益……这种做法,虽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性的交易,但由于这次是在“政府”的性质、力量和将来都不知会如何变化的非常事态之下,所以这种程度的行为,可谓是把握住了分寸的举动。
可是,财界的新动向,却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要求查明日本财界真实意图的指令,接连下达到了在日本的外国公司分店和各调查机构。在国外的股票市场上,恐怕是由于某种错觉吧,有那么短暂的一阵,把这些理解成了购买日本公司股票的依据。
日本又在策划什么……在远东的一角,有什么正悄悄地发生……在纽约、伦敦、巴黎,通过交易市场和经济情报网,日本正重新引起全世界的注目。日本国营公司债券的下降,一部分日本公司股票的暴涨,以及在国际海运业界所造成的影响……人们不禁要思考:日本到底要干什么呢?
“发表要提前两天……”
为了避免因“串线”造成情报泄露,通过一条特殊电话线路,在东京都内的某地,有一个声音向电话另一头这样说道。
对方的声音问:“已经决定了吗?”
“对形势进行研究后,基本上倾向于就是这样了……”
几个小时以后,声音又再度通过电话线传来。
“似乎发表需要再提前二十四小时的可能性很大……”这边的声音说道,“那么,国会也要随之提前召开吧,议员们现在几乎都集中到了东京都内……”
“这样的话,有两三个计划就实现不了啦……”对方说。
“要比发表先下手才行……”那个声音不为所动地继续说道,“在欧洲,不是已经有所透露了吗……就让政府的声明,借着这样的形式而发出去……”
[50]气象现象,指冷锋蔓延到暖锋的后面,并追上冷锋而将暖气团与地面隔离推往上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