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5(第7/13页)

“啊,不太清楚。”突然被问及,小野寺略有些慌张,忙结结巴巴地回答道,“是不是因为大洋一侧的地幔流潜入大陆板块下面的时候,地下深处的部分地幔被潜入的地幔流向上挤压的缘故?”

“是的,跟我的想法基本一致。就像给容器里的水加热一样,温度低的时候,水面正中为上升部,四周为下降部,形成缓慢的对流;而高温沸腾的时候,整个水面都形成升腾点。”

“请问……”片冈举手说,“如此说来,地球内部的地幔现在不是处于沸腾状态吗?”

“好问题……”田所博士回头朝片冈看了看,“的确,从漫长的时期看,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问题在后面更具重要意义,我待会儿再讲。在此之前,介绍一种能够说明日本海底地幔局部上涌的原理。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日本海的海底并不是大陆构造沦陷形成,而是大洋型地壳发生剧烈运动所致……关于这个原理,幸长,你有没有注意到什么?”

幸长默默地摇摇头。他开始有点朦朦胧胧地明白田所博士所持的观点了,但却没有勇气说出来。如果不是田所博士这位纯粹民间的学者,有谁又敢这样断言。“什么领域最能清楚地说明地球上不同温度的流体团块的运动轨迹呢?”博士穷追不舍地继续问道。幸长的内心被震撼了。是的……还是……

“是气象……”幸长沙哑着声音回答,“但是,先生……”

“好了。是不是想说气体、液体和固体,彼此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既然在超长时期里,固体的地幔是以液体的形态运动,并且超越了物质形态的界限,那么,认为它们以同一种形态表现出来的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话,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充分观测的,变化速度极快的气团运动现象——即气象模式,将它作为一个类似现象来解释地幔运动,应该是行得通的。也就是说,既然地幔有对流,那么,地表层的地幔就会分布着不同温度的地幔团块,这些团块在漫长的时期里宛如气团一样运动着。这解释有何不妥吗?”

大家都愣愣地看着满脸胡须的田所博士。

气团运动与地幔对流的相似性?——那个轻飘飘的、从不停留的大气的流动与沉重而坚固的大地深处那炽热的岩石运动之间,竟有如此相似之处!这,又有谁能想象得到呢?

“关于其逻辑推理的合理性,在这就不去证明了。但是,不管怎样说,如果它们都是以流体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话,那么,它们之间大致的逻辑关系自然就应该显现出来。因此,要解释地幔局部涌出引起日本海地热流量的增大现象,就可以使用冷空气前锋潜入暖湿气流之下的气象模式来加以说明。”

“原来如此……”邦枝小声地嘀咕,“好像有点明白了。”

博士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横线,沿横线画了一条半椭圆形的曲线,在曲线的内侧标上一个左箭头。

“这是冷空气前锋的纵向剖面图。下面的直线表示地表,右侧是冷气团。冷气团潜入左边的暖湿气流下面。暖气团被冷气团推向上方变冷,沿着锋面生成云而降雨。暖湿气流前锋的情况正好与冷空气前锋相反,暖气团慢慢爬到冷气团上面。这种状态下,锋面剖面图不像冷空气前锋那样形成幅度较大的弧线,而是形成缓缓的坡面。请大家记住这一点。”

“那么,这右边的就是从太平洋一侧潜入亚洲大陆底下冷的板块和地幔块,左边则是大陆底下的地幔啰?”小野寺问。

“是的,大陆板块几乎都是由花岗岩构成的,形成地壳热源的放射性元素几乎都集中在这儿。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这样认为,与地壳浅薄且放射性元素含量稀少的玄武岩质的大洋底部相比,大陆板块对地下地幔的保温效果更佳。在这儿,地壳的平均厚度为三十公里,是大洋底厚度的六倍,而且,由于大陆板块自身也发热,所以温度的上下波动不大……”

“这样说的话,大陆边缘地区由于受冷地幔潜入影响,才引起了暖地幔的上升了?”片冈问。

“可以这样理解——就好像冷气团追逐暖气团形成锢囚锋一样,地幔的一部分在大洋地幔与大陆地幔的交汇处被向上推挤,在这儿开始形成海盆。——地幔自身的上层被大陆板块所覆盖,且重量巨大,因此,地幔上升至地壳时已到极限,便横向溢出。从形态上看,它属逆断层,就像骑在冷地幔块上一样。受逆断层挤压,太平洋的古大陆边缘开始形成弧形列岛。弧形列岛和大陆间断裂部分开始形成内海、海盆。”

大家津津有味地听着田所博士的讲解——大地那涌出升腾、四溢横流、炽热的岩石!如此说来,弧形列岛不过就像流动的岩浆锋线上的积雨云,而我们就住在那云端上,难道真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