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运动的复兴(第7/9页)
到1947年底,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实际购买力普遍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需求下降,造成了工业生产的大幅下滑。由于1946年严重的失业和不充分,上述问题在1947年变得越发严重了。根据南京公布的国家统计数据,1947年上半年7个中心城市45%的劳动纠纷是由解雇工人引发的。[46]
在这种情况下,工商业工人继续要求与雇主进行工资谈判的权利。雇主们则有恃无恐,并能从中获利,因为社会上有大量的失业工人以及从贫困的农村涌入城市的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大军压低了许多种职业的工资,成为雇主用来对抗要求改善待遇的有组织的工人的砝码。[47]但后者拥有强大的破坏能力,因此政府不再敢像过去那样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只满足雇主和企业家的要求。
1947年7月,中央政府颁布战争动员令后,罢工再次被禁止。但和以前一样,工人的要求和抗议并不因为该禁令的颁布而有丝毫减弱。一位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分析家写道,工人阶级承受的经济压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市政当局警告说,再次改变自动工资调整制度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48]于是,当局采取了伪造生活成本指数的权宜之计。工人们对此质疑,要求政府每月公开计算这一指数的方法。1948年,随着通胀率的加速上涨,上海工人愤怒地要求每月进行两次工资调整,市政府最终同意了工人的要求。
共产党的地下活动
《中国周报》以“全新视角”对“二战”后的劳资关系进行了评论,该报认为,新的劳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工人一种普遍的感觉,即改善待遇是战争胜利后他们应得的回报。不仅如此,工人们现在组织更加严密,并且有“专业的工会组织者”领导他们。[49]而且,人们普遍认为,一些新型的工人领袖实际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首要的目的不是促进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是扰乱国民党政府的城市经济。
和镇压学生运动时采取的方法相似,当局经常以颠覆罪逮捕劳工运动的积极分子,尽管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实这一罪名。然而,共产党后来自己透露,上海几个最活跃的工会和最大的工商业企业都设有共产党的地下党支部。这些公司和企业包括:
1.中国上海纺织厂第十二厂。1938年,共产党在该厂重新设立了党支部,当时成员只有4名。到1945年,成员已经发展到20名。这些党员一直在厂工会中积极活动,至少领导了两次工人抗议。在1947年4月的一次抗议中,2名党员受伤,1名党员被捕。1948年3月,警察逮捕并随后释放了13名工人积极分子,其中大部分是中共党员。[50]
2.上海海关。1936年12月,上海海关成立共产党地下党支部,最初的成员是3名年轻的实习生。在内战期间,海关职员举行了多次反对政府经济政策的抗议活动。这些抗议通常采取停工的形式,最终在1948年11月,工人进行了16天的停工。所有海关员工都参加了这次停工,要求提高补贴以弥补高涨的物价——政府第二次紧急经济改革方案(将在下面介绍)的失败造成了这次物价飞涨。共产党党支部在组织罢工的过程中十分积极。据称这次罢工对贸易活动造成了严重打击,使军用物资无法顺利地运往前线。[51]事实上,共产党刚刚在苏北发起决定性的淮海战役,前线的距离并不远。
3.大隆机器厂。1944年,该厂成立了地下党支部。1945年8月,大隆机器厂被关停,党支部将工人组织起来,要求日本人给予适当的遣散费。在接收时期,当工厂被迫几个月停工时,党支部领导工人向政府争取救济金。1946年2月,工厂开始恢复生产,该厂的党支部将上海西区的所有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联合劳动组织。这家工厂的几个共产党员在内战期间被捕。国民党的一名劳工领袖曾说过,如果能够制服大隆机器厂的工人,政府就能控制上海西区的所有劳工骚乱。在共产党胜利之后,大隆机器厂的一名工会领袖和党员顾亮,成为上海市劳动局第一办公室主任。[52]
4.法国电车电灯自来水公司。该公司工会是上海活动最积极的劳工组织之一。日本占领时期,该公司就成立了党支部。在1945年,该公司的党支部已经发展了200名成员和积极分子。他们开展了多项工作,其中的一件事是成功地渗透进国民党在该公司建立的各个工人团体。这些积极分子中最勇敢、名气最大的是一个20多岁名叫朱俊欣的年轻人。最终,他受到了国民党警察的监视,不得不逃到解放区。1949年以后,他回到了上海,继续在工会中工作。[53]
5.申新九厂。1948年1月,党支部在该厂的罢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罢工成了当时上海的头条新闻,政府使用武力对罢工进行了镇压,声称共产党要为这次骚动负责。[54]7000名工人参加了罢工,他们要求纱厂按照当时其他许多企业的做法,向所有员工定量供应煤炭和大米。罢工最初并不是共产党员煽动的,但随着罢工的发展,共产党员逐渐承担起领导责任。纱厂管理层拒绝了工人最初的要求,工会领袖坚持抗争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是党支部说服工人们继续罢工。党员们还组织了一支宣传队和几支工人监察队,监督设备和材料的维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