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直面内战(第7/8页)

第三个传统来自阿拉伯世界,叫作“伊斯兰内战”(fitna),是指各种无政府状态、混乱、分歧、党派分裂,尤其是指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教旨的根本性分歧。因此这个词包含的意义中有一部分与上文的罗曼语单词相同。[50]最后,中文也有关于“内战”的概念,即“内部战争”或nei zhan(写作“内战”)。在日语中同样可以见到这个词(naisen,內戰)[51]。据我所知,并没有人试图去重新建构这些长时期的传统。因为时间跨度长,所以试图将任何其他概念与这些传统相比较,都成为不可能。然而,我还是认为,通过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以及全世界的律师、学者和激进分子对西方内战概念的运用,塑造了全球关于内战的讨论。

通过追溯几个世纪内的罗马内战概念的传统,关于该词含义,我发现了三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在18世纪晚期,彼时正是需要将内战同其他类型的暴力和更具颠覆性的政治动乱——革命相区分。第二个转折点是19世纪中期,当时人们试图从法理学上确定内战的定义。这个时间点绝非巧合,至少对美国人来说是如此,因为刚好是著名的美国内战时期(1861—1865)。第三个转折点出现在“冷战”后期,在这个代理人战争和去殖民化的时代,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决定为内战下一个定义,用来帮助他们分析全球的冲突。由于这层层叠叠的历史,我们对于内战的含义及其在当代冲突中的使用感到困惑。但是我认为,也只有借助历史的帮助,才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它的含义会如此具有争议性。

以美国内战作为分水岭,至少是在19世纪之前,人们对内战的理解是将其视作现象的集合,而它的连续性塑造了历史——虽然未必是令人欣慰的历史,但内战的缺席或许对未来是一件好事。由于时代久远和不同地区对内战记录的差别,以及担心本国内战的历史会重演,内战的历史和记忆通常会被改变。我们只有通过了解内战中发生了什么,才能理解内战的受害者到底经历了什么,以至于他们担心内战会再次发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这种恐惧。追溯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语言。正如我们所见,内战是一个大有分歧的现象,因为它载有厚重的历史,又只能通过富有争议的语言来讨论它。内战的含义所产生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的含义,都是“长时段”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了更好地叙述,我将本书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两章组成。

第一部分,“从罗马启航”,追溯了内战的含义在自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这600年中的变化。我认为,罗马人关于内战的讨论——它的起源、它的规范定义以及如何辨别它外在的特征和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对定义内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所有的内战研究源于罗马,而不是源自更早的雅典或修昔底德的世界。那时对社会内部战争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罗马内战本身就包含了对内战的不同解释,也显示了在罗马历史上关于内战的发生地存在各种不一致的说法。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现代早期的岔路口”,将会展现16—18世纪的欧洲。罗马对内战的解释和叙述,为欧洲的思想者们形成内战的概念提供了素材。然而,自从启蒙运动以来,有两个概念群——内战和革命,开始渐行渐远,甚至被有意地置于对立面。这两个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政治含义:前者是向后看的、解构的、递减的,后者是指向未来的、提供发展可能性的、递增的。成功的内战往往因此被“重新包装”为革命,而革命者往往会否认与内战有关。[52]但是事情永远都不会如此简单,正如我们所见,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两者会一直互相交织和渗透。

本书的第三部分叫作“通往现代之路”。在这一部分,我梳理了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至当今时代的内战概念遗产。19世纪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试图将战争置于法律的框架内,想以此改变内战的残酷性。在当今时代,将内战文明化依然是国际法律群体的目标。

对内战担忧的根源,以及内战对现今的国际人权法造成的紧张对立,是我最后一章的讨论主题。在这一章中,我叙述了整个20世纪内战遍布全球的发展历程。在这个时期,共同体的边界受到来自“内”战的侵扰,因为内战正在突破国家或帝国的物理边界而席卷全球。也许我们可以从各种世界性的思想体系中——这些思想认为,所有的人类战争都是内战——找到内战扩张的根源。[53]然而,这种扩张的冲击与20世纪自“冷战”以来的社科学者们所致力的目标相抵触,他们希望能够为内战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概念,从而让我们看到,内战必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