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15(第7/8页)

在俄国前线,随之而来是一场更大的危机。在加里西亚的那支庞大的攻坚部队,现在前行进入了俄属波兰的南部边缘。在7月中旬,东普鲁士的德军则调集了另一支攻坚部队前往俄属波兰的北部边缘。这样,由于德国在波罗的海又开辟了一条战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早在4月中旬,他们已派遣骑兵进入了那里的空旷地带,并诱骗更多俄军进入这个地区,而这里并不值得布置那么多军队——一支俄军不得不控制里加,另一支则不得不保卫立陶宛。北方新战线的开辟又提出了如何安排预备队这个常遇到的麻烦事。因此,俄军的战略境况非常糟糕,一个明智合理的目标是完全放弃波兰。然而,如此的意见本就少有,还很容易被压制。首先,撤离华沙需要2 000列火车,但由于必须运送马匹所用饲料,因此无法抽调出这些运力。另一个观点则是,人们认为北部的科夫诺、华沙城外作为俄国统治标志的新乔治弗斯克大型要塞,以及其他地方和各条河流上规模较小的要塞,都将起到屏障作用。在战争爆发之前,这些要塞已经花费了大量资金,配备了数千门大炮和数百万枚炮弹。为什么要直接放弃它们呢?

于是,俄军稳住阵脚开始战斗。造成俄军弹药短缺的原因,真的不是这个国家可怕的落后状态(正如斯大林和那些移居到国外的将军们断言的,所有人都在为他们的不端行为寻找借口),而是掌握权力的人们执迷不悟且屡屡判断失误。陆军部从不认为俄国的企业家诚实或具有竞争力,而陆军部负责炮兵的机构还认为,步兵总在上演那些倒霉的故事。俄国邀请外国人供应弹药,但每个供货商都把俄国列在货单的末尾,俄国送来的关于弹药规格的说明,也都像腕寸一样早被淘汰了,而且无论怎么商讨,俄国都不能直接付款(俄国使用英国的信贷方式)。但事实是俄军即便储备了200万枚炮弹,那些大型要塞还是被攻破了。在7月中旬,马克思·冯·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二十集团军携带1 000门大炮和40万枚炮弹从南面,马肯森将军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从北面,分头前行,一路炮击,有时竟将俄军一个集团军炸得只剩数千人。到8月4日,德军占领了华沙。新乔治弗斯克要塞驻有大批守卫部队,1 600门大炮和100万发炮弹。考虑到当时欧洲其他每一个要塞都面临着重型火炮攻击的情况,该要塞的人员和物资都应撤退。但当时俄军真正的最高指挥官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却认为,“教会要求我们必须保卫这个要塞”。安特卫普要塞的征服者汉斯·冯贝泽勒将军带着攻城装备来到新乔治弗斯克要塞。他抓获了该要塞的总工程师,并逐一细看这位工程师提交的所有地图。德军仅用一枚炮弹就炸毁了要塞的一个堡垒,整个要塞随之在8月19日投降。与此同时,另一个大型要塞科夫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俄军指挥官本以为它能保卫立陶宛,结果却让德军有了与在新乔治弗斯克相似的巨大收获—— 1 300门大炮和90万枚炮弹。

正如土耳其的一句谚语所说,“一次灾难胜过千条建议”,俄军最高指挥部终于做了件正确的事情。俄军决定撤退,而且是1812年[68]焦土战术式的撤退,身后没有留给德军任何可用的东西。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一次管控十分出色的撤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被焚烧,成百上千的难民疲惫不堪地逃离犹太人聚居区涌入城市。而在德军艰难地前行进入普里皮亚季沼泽区时,他们超出了他们自己的后勤供给范围,甚至连水也成了问题。不过,由于俄军最高指挥部高估了德军对里加的威胁,采取在不同方向上撤退的策略,因此,在9月18日,德军得以偷偷穿过“斯文茨内亚缺口”,设法占领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鲁登道夫想要继续推进,但法金汉则非常现实。俄军已经有100万人沦为俘虏,很明显,它已不可能干预德军在其他地方的计划了。无论如何,作为大战的操控者,法金汉完全理解在白俄罗斯为军队提供后勤所面临的困难。他清楚,那里远在德国铁道卸载点之外,没有碎石铺就的道路,俄国的铁路几乎无法发挥作用,而且,那里的铁路轨距更宽,德国的机车也无法使用。现在的优先事项是打败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的冬天到来之前建立一条与土耳其相连的陆上通道。法金汉拒绝了奥匈帝国关于意大利和乌克兰的计划,并把马肯森将军派到巴尔干半岛。与此同时,保加利亚政府有他们自己的野心,即打算重建中世纪的保加利亚帝国。按照德军的战略设计,保加利亚被安排从东面入侵塞尔维亚。在10到11月之间,德军征服了整个塞尔维亚。1916年1月1日,首列由柏林直通土耳其的列车抵达了伊斯坦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