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争的第二年。雅典的瘟疫。伯里克利的立场和政策。波提狄亚的陷落。(第7/8页)

70 在同一个冬季里,波提狄亚人终于发现他们再也无法坚守下去了,再也不能抵御围攻者了。伯罗奔尼撒人攻入阿提卡,没有使雅典人撤走围攻波提狄亚的军队。波提狄亚城里的粮食已经吃光了,饥馑导致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后果,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因此,他们最后向指挥作战的雅典将军—欧里庇得斯之子色诺芬、阿里斯托克莱德斯之子赫斯提奥多鲁斯和卡里马库斯之子法诺马库斯—请求投降。[2]雅典的将军们愿意接受这个建议,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风餐露宿,遭受着很大的痛苦。同时,雅典在围城期间已经耗资2000塔连特。[3]关于波提狄亚人投降的条件如下:波提狄亚人和他们的子女、妻子和雇佣军离开波提狄亚,男子每人可穿外衣一件,妇女可穿两件;他们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钱款,以为途中所用。[4]根据这项协议,他们离开波提狄亚,前往卡尔基狄克以及其他地方去了。可是,雅典人责备这几位将军,说他们没有得到国内的指令,擅自订立协议,他们认为应当是无条件投降的。随后,雅典人派遣他们的移民前往波提狄亚,定居在那个地方。这是冬季里发生的事,修昔底德所记载的这场战争的第二年[38]就到此结束了。


[1] 可能是公元前431年年底,或是前430年年初。

[2] 公元前430年。

[3] 在雅典发生的瘟疫是现在已知的病症中的哪一种,目前尚难以确定。研究者们曾经提出种种推测,认为是天花、麻疹、斑疹伤寒(typhus)、腺鼠疫,甚至是突发性中毒综合征等。乔治·格罗特(G. Grote)认为是突发性伤寒。一般认为斑疹伤寒可能性较大。参阅史译本,第1册,第343页注。

[4] 古代埃及在地理上分为两大区:孟斐斯以南的尼罗河谷地称为上埃及,孟斐斯以北至地中海沿岸的三角洲地区称为下埃及。这里埃及上方应指古代埃及以南的地区,而不是“上埃及”。参阅谢译本,第137页。

[5] 指雅典城。雅典人习惯把与雅典城连为一体的比雷埃夫斯港区称为下城。

[6] 昭译本为“第七天或第九天”。

[7] 这很明显是由于血液循环的停止而引起坏疽的结果。这种斑疹伤寒的结果,在1915年巴尔干山脉地区所爆发的瘟疫中是常见的。—史译本注

[8] 指因相互照料而染疫身亡的。

[9] 英译者用“inmate”一词指家里的居民,除自由民家庭成员以外,事实上还包括奴隶。

[10] 出生与丧葬仪式和习俗,是古代诸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现在瘟疫迫使他们做出平时不可想象的事情。

[11] 瘟疫随时都有可能宣布一个人生命的终结。

[12] 昭译本为“瘟疫与之俱来”。

[13] 昭译本为“有人认为原来的词是limos,一场饥馑,而不是loimos,一场瘟疫”。

[14] 参阅修昔底德,I. 118。

[15] 平原地带系指雅典周边地区,帕拉里亚和劳里昂都在阿提卡半岛南部。劳里昂银矿自公元前483年发现富矿脉之后,一直是雅典人的重要财政来源。这里也曾经是使用奴隶比较集中的地方。

[16] 接着前面叙述。参阅修昔底德,I. 64— 65。

[17] 参阅修昔底德,I. 65。佛米奥离开卡尔基狄克一定是在II. 103所述的事件之前,但是在别处均未提到。—史译本注

[18] 参阅修昔底德,I. 61;II. 31。第一支远征军中有雅典重装步兵3000人。

[19] 伯里克利把阿提卡本土的利益与帝国的整体利益相比,认为前者的分量似乎很小。参阅修昔底德,II. 37—42。

[20] 即保全帝国的安全。

[21] 即“帝国之邦”,控制着帝国的城邦,指雅典。修氏借伯里克利之口,明确指出雅典帝国的实质,就是雅典人对旧日盟邦的一种暴政。此时雅典国家结构已经发生巨变。参阅徐松岩:《论雅典帝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2] 根据狄奥多拉斯的记载(XII. 45.4),是80塔连特;据普鲁塔克(《传记集·伯里克利传》,XXXV. 4)的估计大约15—50塔连特。雅典人因动怒或失望而处罚其政治家或将军,或罚款,或放逐,并无定规。如自西西里返回雅典的皮索多鲁斯、索福克勒斯、攸里梅敦以及本书作者修昔底德本人。参阅修昔底德,IV. 65;V. 26。

[23] 伯里克利约于公元前429年9月去世。

[24] 这里特别是指西西里远征。

[25] 关于伯里克利的个人权力,参阅普鲁塔克:《传记集·伯里克利传》,XVI—XX。

[26] 关于西西里远征,参阅第六、七卷。近代学者研究认为,这段文字是公元前413年以后撰写的。

[27] 希腊文抄本上原文是“3年”,昭译本、克译本皆据此译出,但显然是错误的。参阅S. 霍恩布鲁尔,第1卷,第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