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7/10页)
[11] 弗提奥提斯(Phthiotis),在色萨利。据希罗多德记载,希腊人曾经居住于此地。
[12] 参阅谢译本,第3页。
[13] 克译本的这句话在I. 4,而史译本在I. 3。
[14] 传说中的克里特岛的一位贤明公正的国王,宙斯(Zeus)和欧罗巴(Europe)的儿子,阿里阿德涅(Ariadene)的父亲。在雅典的传说里,他是大陆希腊的仇敌。
[15] 即爱琴海。
[16] 希罗多德出身于卡里亚的哈利卡纳苏斯(Halicarnassus,今土耳其Bordrum),相信卡里亚人是来自于克里特岛的。参阅希罗多德,I. 171。
[17] 即腓尼基人、卡里亚人,也许还有伊庇鲁斯人(Epirots)。—史译本注
[18] 指小亚细亚大陆。
[19] 荷马:《奥德赛》(Homer, Odyssey),III. 73以下;IX. 252。
[20] 罗克里斯人分东西两部,东部为奥彭提亚的罗克里斯人,西部为奥佐里亚的罗克里斯人。
[21] 按古希腊文原文亦可译为“金蝉”。究竟是蝉还是蚱蜢,至今没有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这种发型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证明雅典人和亚细亚的伊奥尼亚人是同族。
[22] 例如:科林斯(I. 13)、爱皮丹努斯(I. 26)、波提狄亚(IV. 120)。
[23] 在战争的第6年,即公元前426年(III. 104)。
[24] 参阅谢译本,第6页。
[25] 阿伽门农是传说中的迈锡尼国王,希腊远征特洛伊联军统帅。根据荷马以后的传说,所有向海伦求婚的人都向她父亲丁达琉斯宣誓,要保护她选定为丈夫的人。参阅伊索克拉特斯(Isocrates),X. 40;波桑尼阿斯:《希腊纪行》(Pausanias, The Description of Greece,以下简作“波桑尼阿斯”),III. 20.9;阿波罗多鲁斯:《神话集》(Apollodorus, Bibliotheca,以下简作“阿波罗多鲁斯”),III. 10.9。
[26] 根据传说,伯罗普斯(Pelops)是爱利斯地方比萨的王者,是阿特柔斯的父亲,阿伽门农的祖父。“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us)因他得名,古希腊文意为“伯罗普斯的岛屿”。
[27] 参阅谢译本,第6页。
[28] 克里西浦斯(Chrysippus)是伯罗普斯与阿克西奥克(Axioche)的儿子,是阿特柔斯的同父异母兄弟。阿特柔斯和他的弟弟泰耶斯特(Thyestes)受其母亲希波达梅斯(Hippodameis)的指使,杀死克里西浦斯。—史译本注
[29] 传说攸里斯修斯是柏修斯的后裔,是阿伽门农的表兄弟。他死后,阿伽门农之父阿特柔斯取代其位。参阅谢译本,第6—7页。
[30] 荷马:《伊利亚特》(Homer, Illiad),II. 576,612。
[31] 荷马:《伊利亚特》,II. 101—109。
[32] 荷马:《伊利亚特》,II. 108。
[33] 克译本这句话在I. 10。
[34] “盟主”(hegemony),直译为“盟主权”“领导权”“霸权”。
[35] 荷马:《伊利亚特》,II. 510,719。
[36] 按平均数85人计,1200条船总兵力10.2万人(史译本注)。然而,修昔底德的估计似乎缺乏确凿的证据,也与他随后的叙述相矛盾。因为修昔底德明确指出,直到萨拉米斯海战之前,希腊的海军主要还是由五十桨船(Pentekontors,每艘船有50人;修昔底德,I. 14)组成。很难想象约800年前特洛伊远征,每一艘舰船平均人数达85人。实际上,当时流行的舰船是小型的海盗船;每艘船30人似乎更常见,平均40人左右也许是个合理的推论。照此推算,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总数大概不超过5万人。具体考证可参阅徐松岩:《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若干问题》,《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
[37] 刻尔松尼斯半岛,位于在特洛伊对面,赫勒斯滂海峡欧洲一侧。
[38] 特洛伊的别名。“伊利亚特”意为“伊利昂之歌”。
[39] 学界对于特洛伊陷落的年代,至少有几十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传统说法,是希腊化时代埃拉托斯特尼提出的公元前1184年。然而,近代考古学已经证明一个事实,公元前1200左右希腊大陆遭到毁灭性攻击,希腊大陆诸邦不可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大举进攻特洛伊。笔者根据相关证据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1240/前1230年也许最近乎历史事实。
[40] 即特洛伊陷落80年以后,大约在公元前1160/前1150年。传统说法认为,斯巴达人在定居拉哥尼亚之后不久,即殖民于米洛斯岛。修昔底德(V. 112)提到,米洛斯人认为到公元前416年,他们建国已达700年;就是说斯巴达人在公元前1116年之前不久定居于拉哥尼亚。
[41] 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各地及黑海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殖民活动。近代学者将公元前2000年代末、前1000年代初的移民与公元前8至前6世纪的殖民运动加以区分,认为前者基本上是部落移徙,后者是阶级社会的城邦殖民。古代作家一般未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