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西线的胜利(第2/7页)

当他在威斯巴登走下飞机时,布雷德利正在等他。两人握了握手,布雷德利张口便说:“我现在就要告诉你,你的部队应该就地止步,不能再往前走了,你必须撤回易北河这边。”

“该死,究竟是谁下的这种命令?”辛普森目瞪口呆,“再过二十四小时,我就可以到柏林了!”

“艾森豪威尔刚刚告诉我的。”

辛普森坚持说,易北河对岸几乎没有什么抵抗。他认为,通往柏林的道路畅通无阻,他可以迅速靠近柏林,直到城郊附近才会遇到真正的防守。但是争辩没有用,他郁郁不乐地飞回了他的司令部。“好吧,先生们,事情是这样的,”他对等在那里的记者们说,“我接到命令,要原地止步。我不能继续向柏林挺进了。”

“简直太丢脸了!”一名记者惊呼道。

辛普森竭力掩饰自己的失望。“命令如此。”他镇定地说,“我没有什么好评论的。”

在3月底,促使艾森豪威尔决定绕开柏林的原因之一,是俄国人离这个城市较近,肯定会先抵达柏林。但在两个多星期之后,辛普森和朱可夫距离德国总理府几乎同样远。辛普森曾宣称,他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抵达柏林,这并不纯粹是吹牛。除了几支孤立的德国部队外——而且其中大部分只会稍作抵抗甚至毫不抵抗——在他和希特勒之间,除了艾森豪威尔从中作梗,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力量。(2)

2

在莫斯科,哈里曼大使实践了他很早之前就对上级推荐过的办法。他和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一起,在克里姆林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进行了会谈。哈里曼借机抗议了一百六十三名美国飞行员在波尔塔瓦迫降一事。这仅仅是因为其他一些美国人行事有些鲁莽。比如,一名美国飞行员搭载了一名自称是他老乡的波兰人;还有一次,一架受损的美国轰炸机降落在波兰的一个机场进行维修,后来未经许可便起飞了。斯大林宣称,这些事例证明了迫降是合理的,美国人“正同波兰地下组织密谋反对红军”。

“您这是在怀疑美国最高统帅部的忠实性,我不允许您这样!”哈里曼激动地回答。赫尔利试图制止他,但哈里曼继续谴责斯大林“实际上是在怀疑马歇尔将军的忠实性”。

“我可以用性命担保,我信任马歇尔将军,”斯大林回答道,语气有所缓和,“我不是说他,而是在说一个年轻军官。”

赫尔利紧张地把话题转到了中国问题上。他说他已着手发起了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谈判,并声称他们双方有着同样的目标:“打败日本,在中国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政府。”赫尔利说,罗斯福指示他,要让中国在自己人的领导下,按照自己的方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并授权他就此事同丘吉尔商量。首相和艾登已经签字,同意让中国自己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政府,从而联合中国所有的武装力量打败日本。

会谈结束后,赫尔利给斯退丁纽斯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元帅非常满意,表达了合作意向。他说,鉴于总的形势,他希望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获得他的完全支持。他将立即采取行动,以使中国的武装力量联合起来。他说他完全承认蒋介石的全国政府。总之,斯大林完全赞同在会谈中向他概述的美国对华政策。

不过,哈里曼却认为,赫尔利太相信斯大林表面上的诚恳了。他报告说,斯大林“很可能不会同蒋介石合作。万一俄国卷入远东冲突,他会充分利用并支持中国共产党”。另外一名美国驻莫斯科的外交官,乔治·凯南,非常熟悉俄国人的做法。他也不同意赫尔利信中的说法。他同样报告说,在他看来,只有在得到满洲里、蒙古和中国北部的支配权以后,俄国才会真正感到心满意足。

在这个当口,如果我们一心想支持苏联,再加上斯大林那令所有人都感到满意的言辞,以及他那小心谨慎的和蔼态度,从而使我们错误地相信,苏联会支持和默许我们争取实现在中国的长远目标,这将是一个悲剧……

在过去的三天里,杜鲁门感到总统这副担子“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重”。星期日,在海德公园参加完罗斯福的葬礼回来的路上,他一直在准备第二天下午将在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当晚临睡前,他祈祷自己可以称职地完成工作。第二天,即4月16日一大早,他阅读了哈里曼最新报告的摘要。报告驳斥了“斯大林关于波兰委员会工作的一些说法”,并建议“我们继续坚持我们的立场,不能接受为华沙政权文过饰非”。

上午,艾登和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勋爵到了。三人开始润色他们各自就波兰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最后的联合电文措辞客气,但坚持应不顾华沙政府的反对,邀请米科瓦伊奇克和另外两个伦敦的波兰人前往莫斯科共商大计。杜鲁门通过无线电把电报发给了哈里曼,叫他立即亲自去交给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