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三)(第8/8页)
美国结合实际情况,在太平洋设置海军场站,恰如英国在地中海逐渐获取海军场站一样。门罗主义是美国唯一的积极对外政策,门罗主义的焦点即巴拿马地峡。美国的国家权益已逐渐而迅速地集中于加勒比海,而巴拿马地峡的通道恰好穿过这一区域。我的讲稿最初写成时,太平洋问题和其国际意义尚未显现,极少人注目。现在,太平洋已具有现实而直接的意义。这种转移,可同18世纪后半期英国政治家们的评价相提并论,即从加拿大至委内瑞拉的西大西洋的地位已超过地中海。地中海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失去了领先地位。加勒比海地位与太平洋相当。巴拿马运河即将建成[6],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之间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在这两个方向上选定的港口可以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其中每个部分的设施和持久能力都应按其对整体有所贡献。
归根结底,维护任意设防海军场站体系还是要依赖海上优势,即海军。一个完全孤立的强固哨所,即使苦守再久也难逃陷落。1779—1782年的直布罗陀依靠英国海军的补给,才得以幸存。只有活跃的野战部队才能解救被围困的堡垒。
由此可见,战斗中海军的直接目标是敌人的海军。因为敌人海军必须在各分散的战略据点之间保持联系,于是,与其打击战略据点,不如直接打击舰队。我们往往惋惜一支巨大的海军把力量集中于海军场站上,而不去管攻势范围内的敌人海军。舰队和港口必须互相协作,除了本土港口外,港口对舰队的需要大于舰队对港口的需要。所以,我认为,舰队应该攻击敌人的海军,从而切断它与港口之间的交通联系。
[1] 至少在最初。
[2] 包括它们对交通线和后撤线的威胁。
[3] 或者是敌人的努力与否的问题。
[4] 尤其是法国。
[5] 见《邮报》1910年4月18日。
[6] 作者书稿写成时,巴拿马运河还未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