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史例述评(三)(第3/4页)
荷兰舰队继续游弋在厄尔巴岛与里窝那之间,保持其位置优势。两名英国指挥官互通消息后决定设法会合,待厄尔巴岛的舰船修复之后再战。英国政府对里窝那的指挥官不满,将指挥权转交给厄尔巴岛的一名指挥官,这位指挥官对所预料到的每一件意外都做了指示。然而,不论兵力还是位置,都对他很不利,而他的对手却占据着中央位置。出乎意料的事件终于发生了,1653年3月初,里窝那分舰队被迫单独迎战而遭到痛击,只有一艘军舰幸免被俘。这位新任指挥官不得不率领厄尔巴岛的舰船退出海峡。英国于是放弃了地中海,直到战争结束前,再也未能重返地中海。
这次战斗之前,有关的两名英国军官和英国驻里窝那外交代表,曾写信迫切要求请求支援,曾经得到政府的同意。在这之前的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早期,总体是对英国有利的,英国在这里的实力很雄厚。早在1652年8月,英荷在普利茅斯港外交战,看上去双方战成了平局,但荷兰在这次战斗中并没有什么损失,却成功地打开了一条通路,英国人却退入港内不再出动。所以胜利应该属于荷兰。最后,荷兰舰队司令勒伊特目送所护卫的船队进入大西洋,而后又带领一些返航的商船驶回海峡,同德威思所统率的主力舰队会合。
1652年9月28日,肯特之战爆发。会合后的荷兰人在舰船数量和质量上均处劣势。此役英国获得了胜利。英国政府受到鼓舞,认为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时节已晚,英国人认为荷兰人不会再大举进攻,于是将舰队分散去执行一些任务。为了呼应地中海的求援呼吁,一支20艘帆船组成的中队起航前往地中海。荷兰人却又派出一支300艘商船组成的舰队,在特朗普所率领的73艘舰船的保护下,驶往大西洋。英国主力舰队因兵力分散舰船被减少至37艘,在1652年11月30日遭到惨败。于是,驶往地中海的英国舰队又重新归队。这时,荷兰巡洋舰在英吉利海峡盘桓长达数周,英国却只能无奈地忍耐。消息传到里窝那时,大公曾因其中立地位遭到侵犯而震怒,于是不再允许交战国使用其港口,迫使地中海的舰队军官放弃会合后再战的计划。
为此,彻底军事化的英国政府,吸取了这些教训,遂将全部海军集中到本地海域。1653年2月,当特朗普率领一支护航队由大西洋返航时,他所率领的70艘舰船同80艘英国舰船相遇。商船成为累赘,舰船数量又处劣势,虽然如此,荷兰人也在这些不利条件下奋力苦战,最后荷兰四五艘战舰被击沉,4艘战舰被俘,约35艘商船被掠。
这时,蒙克恰好在海军服役,他指挥一支分舰队参加了战斗。这是一位经历尼德兰战争和内战锻炼的战士,他后来成为查理二世复辟的主要人物。蒙克坚持,不能用分散的兵力来执行当前的任务。英国的位置对于经过英吉利海峡或北海通往荷兰的商船航线比荷兰更有战略优势。然而,如前所述,位置的优势全在于对它的利用。
1653年之战以及之后的战争,兵力集中以及舰队良好的军事组织能力和政府的军事远见,对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在航线被封锁18个月后,荷兰的贸易陷入停顿,1500艘荷兰商船被掠。据称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英国商船的两倍。通过这个对比,不难看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以及英国制定航海条例的动机。英国对荷兰贸易航线的打击,直接导致荷兰税源枯竭,工厂倒闭,商业陷入危机。须德海桅樯林立,国内饿殍遍地,街头杂草丛生,阿姆斯特丹1500幢房屋人去楼空。
1654年,克伦威尔同意荷兰的求和,而且所提出的条件较为宽容。这符合克伦威尔的政策,他的政策并不会毁灭一个新教国家。克伦威尔意识到,在当时的欧洲,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信仰新教的荷兰,而不是一个衰败的荷兰。只着眼军事的蒙克对此大为不满。显然,和解更符合克伦威尔的政策,在他最后的时间内,他想帮助英国和新教从法西战争中得到好处。一定时间内,他对于法国和西班牙似乎有些摇摆不定,而这也是历史学家们困惑不解的地方。
本章的课题就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我想说清楚我无意坚持教条式的集中。对于集中,我坚持要像对待每一条原理一样,从实践上去理解和记忆它,而非从字面上获得教益。协作是作战的根本思想,不论兵力如何部署,每个部分都必须各司其职尽量为其他部分减轻负担。同时,部署在固定驻地的兵力要具备及时集中的能力,即使是空间距离很远,也必须能互相支援。日俄海战中,日本海军的两位将领曾经是遥遥相隔的,但是他们却能位于敌人两支分舰队之间的中央位置互相支援。每一支舰队都可以通过对敌人的控制达到支援的目的。中央位置也要便于会合和支援,这样才符合实用。蒸汽和电气以及通讯的发展,使得舰队之间的距离可以更远。然而,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部署分舰队时必须使它们能互相支援的要求。分舰队必须在敌人联合起来之前集中起来。在我看来,美国现在将舰队分列于国土两侧是极端愚蠢的。只有在每支分舰队的兵力都优于敌人之时[1],或是占据中央位置使它们能够及时集中时,方可如此分开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