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8页)
这些都必然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深远的变化,未来的战争将和历史上的战争产生根本的不同。所以,从保家卫国来看,空军的发展,必然会使得地面武器威力降低。
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以现在的空军发展程度来看,只要爆发战争,就算沿阿尔卑斯山部署了实力雄厚的陆军,在海面部署了庞大的舰队,也不能阻挡敌军的轰炸机。
大变动
一战,是一场持久战,不管胜负,大家都损失巨大,关键是由于战争技术的升级,倒不是别的什么。新式火器的发明,通常情况下,使防守方比进攻方更加有利。另外,人们心理上还不能马上接受改良火器的好处。进攻论者四处宣传进攻的好处,却忘了进攻胜利是需要以优势的武器为倚仗的。相对的,防御论者就大大减少了。军队中大部分人普遍都持有这种观点:火器的升级对进攻更有利,防守则效果并不明显。然而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道理很简单,只要思考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实战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火器的每次进步都更有利于防御。防御不仅能让兵器保存时间更长,还能让它处于更好的地位,可以说,兵器威力的提升,于防御部署更加有利。事实证明:一战中防御体系发展迅速,它在战争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我们需要看到,在战争中,还是要以防御体系来构筑长期战线。如果这个防御体系的装备还是17世纪初瑞典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那时的东西,还有什么用处呢?
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加,防御方的优势逐渐加强。假如两个人,双方都装备射速为每分钟一发子弹的前膛毛瑟枪,一个人在带铁丝网的战壕里,另一个人要跑一分钟才能到达这个战壕,那么,进攻方只需要两个人参与进攻就够了。因为在一分钟里,最多只可能有一个人被击中。但是,如果双方装备的都是射速为每分钟三十发子弹的来福枪,那就是说,进攻方至少需要三十一个人。当然,我们假定防御者躲在铁丝网战壕后面,进攻者的子弹打不中他。
第一个例子里,防御方那一个人“吃掉了”进攻方一个人,但在第二个例子里,防守方那一个人则可以一口气“吃掉”三十个人,原因是防守方的威力随着火器的发展而大大增加了,攻击方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事实上,一战中,由于小口径武器威力大大增加,防御方完全可以将敌人大批放进自己布置的口袋,然后在途中将他们统统击毙。另一种可能,进攻方不顾一切猛攻,防御方则可以放弃阵地,用大口径火炮把阵地炸平,甚至连防御部队也一起殉葬。所以,在一战中,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困难,进而更加烧钱。
但有一点要注意,新式兵器威力的提升虽然对防御者有利,并不代表否定进攻。战争,只能靠进攻去取得胜利。我只是要说明,随着火器威力的逐渐增强,作为进攻方,必须投入比防御方更多的兵力。
悲哀的是,直到战争结束,大家都还没认识到这个问题,以至于在一战中,没有合适的武器来发动攻击,这些攻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局或是失败或是收效甚微。由于人员和物资的集结过于磨蹭,使得攻击的准备工作非常差劲,双方部队都疲惫不堪,战争时间大大拖延。如果在一战中,部队仍然列装前膛炮,那么战壕就不会去用钢筋混凝土浇灌,也没必要安装铁丝网,也许短短几个月战争就结束了。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逐次发展,从而导致了长期对抗。每次进攻,都要经过多次冲击,才能突破敌人的防线,露出敌人的核心。正是持久战才拯救了协约国,使他们得到充足的时间扩充新的部队,缔结新的同盟国,同时这也把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给拖垮了。
德意志人在战争准备期间,就已经考虑到火器威力的加强会给防御方带来的优势。作为注重进攻的军队,他们充分准备了相应的武器(305毫米和420毫米炮),用它们迅速突破永久性工事。战争开始时,他们发动凌厉的攻击。但是,当他们在西线被迫进入防御作战时,又构筑了一条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这让协约国惊诧:这不可能是临时想出来的,肯定是在战前很早就充分计划好的。
在战争准备阶段,德军也预料过会在一条以上战线上战斗,这就要考虑防御了——在其中一条战线上用小股部队死守,大部队从另一条战线攻击。可以肯定,他们肯定制定了一些秘密计划,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实行。这说明,德意志人早已意识到防御的重要性,虽然他们也坚信只有进攻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