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第3/8页)

要决定一个战略上的渡河点,并非想象中的困难。但是,渡河问题和其他作战问题一样,总是要遇到一些属于永久性的决定点,还有一些临时性的点,这都需要根据敌人兵力部署的情况决定。

如果所选择的点,对战略有利,又在地形上对战术有利,那么最好不过了。不过,如果这个点在地形上构成无法逾越的障碍,那就需要另选一个渡河点。在另选渡河点时,需要注意,这个点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军队行动的战略方向。此外,关于地形,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最好的渡河点,即军队在此渡河后,作战正面和作战线都能与河流成垂直方向,至少在第一阶段的行军中,不至于被分成沿不同道路前进的几部分。这个优点还可以使军队避免背水作战的危险。拿破仑在埃斯灵就是这样做的。

战略问题,我想我已经介绍得够清楚了,现在我们来谈谈渡河本身的问题,关于如何保障渡河成功,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很多。古人渡过一条小河,就值得他们大书特书了,但在现在,这类“伟大创举”则是数不胜数。路易十四就曾在汤尔吉斯渡过莱茵河。

在我们的时代,德东将军曾两次渡河赢得胜利,一次在克尔渡过莱茵河,一次是1800年在霍赫施泰特渡过多瑙河。他的成功细节,堪称典范,这是在作战中最需要注意的,即准确执行这些细节。

此外,多瑙河上的三次渡河和别列津纳河上的一次渡河,都是作战中的卓越战例。多瑙河上的前两次渡河,都是由拿破仑指挥的,地点选在埃斯灵和瓦格拉姆这两个河床最宽的地方,不过,对岸敌人超过10万人,火炮约400门。我们可以从佩勒将军的记录中获取一些有趣的信息。第三次渡河,是在1828年,由俄军在沙图诺沃完成。第三次渡河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由于地形所造成的各种困难,以及俄军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使这次渡河格外引人注目。

我提出了一些关于渡河的一般性原则,供读者参阅。

1.要注意迷惑敌人,使其查不到军队的真正渡河点,使其无法在正确的渡河点部署兵力抵抗,而在真正的渡河点主要保持静默。为此,除了战略佯动外,还要在真正渡河点附近进行佯攻,分散敌人在渡河点上的兵力。为此,要使用大量的炮兵,造成声势浩大的模样迷惑敌人。

2.尽量先派部分兵力乘船渡河,到达彼岸后,消灭那里的敌人,掩护架桥。渡河的部队,应迅速占领渡口附近的村庄、障碍物、森林等。

3.注意部署重炮,消灭对岸的一些目标,压制破坏架桥的敌军炮兵,为此,应选择一处河岸较高的地方架设重炮。

4.如果靠近敌岸有一个大岛,或是在我军渡河点附近有小河流汇入大河,都对我方有利。前者,有利于我军渡河和架桥作业;后者,我军可利用这种小河集结船只。

5.如果能在河流弯曲的地方渡河,也是很有利的。这样就可以使我军的炮兵以交叉火力覆盖渡河点,阻止敌军的攻击行动。

6.架桥位置最好选在两岸都有良好道路的地方,便于渡河后军队掌握交通线。所以,渡河最好避开河岸陡壁。

组织防御抵抗敌人渡河时,要注意,防守任务是,阻止敌人实现上述渡河保障措施。重中之重就是,用轻装部队监视对面河岸,不要处处设防,这会造成无法迅速向受威胁的地点集结兵力的后果。敌人的一部分兵力渡河时,防御方应及时歼灭它。旺多穆在卡萨诺,卡尔大公在埃斯灵的大规模行动,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已经说过,在战役开始时渡河将对作战线方向产生什么影响,现在我们来谈谈研究它对渡河后的战略移动有什么影响。

渡河后,既要掩护被敌人破坏的桥梁,又要保障自己军队的行动自由。如果我方兵力占压倒性优势,或是在大胜以后渡河,都不会遇到多大困难。如果在战役刚打响就渡河,或是敌我兵力大致相等的时候渡河,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0万法军想在曼海姆或斯特拉斯堡渡过莱茵河,对面是10万普军,这时法军要在三个方向上击退普军。第一,将正前方的敌人赶回黑森林;第二,在右方掩护上莱茵河的桥梁;第三,在左方掩护美因茨和下莱茵河的桥梁。为此,军队难免要分散,但是,绝不能把兵力等分成三部分,且在尚未查明敌军主力所在地之前,不要贸然派出支队。

遇到这种情况,主帅很难处理。如果分散兵力去掩护桥梁,一部分兵力就有可能遇到敌军主力而被击败。如果他集中兵力,一旦被敌人迷惑,分不清敌人主力集结点,那么桥梁就有可能被毁,他就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最好在城市附近架设桥梁,迅速强化对桥梁的防护,然后全力迎战,逐次击败分散的敌人,使其无力再威胁桥梁。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心作战线。当敌人将兵力分散各自占领一个位置对我方实行监视时,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在敌人警戒线附近的一个点上渡河,其处于中央位置的敌军,也就将被我军击破。之后,我军就可以将部队等分成两个支队,采取离心作战线,分割外线孤立的敌人。如果我军在敌军战略正面渡河,则渡河之后就应立即转入正面进攻,而此时,桥梁处于我军后方,它的安全自然也得到了保障。一个将领也可以采取主力从中央渡河,渡河后再根据边界线和基地的位置,以及敌军的部署等,采取离心作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