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第17/26页)

事实上,「马克斯·海利格」存放的财物在德国国家银行里几乎是满坑满谷。早在一九四二年,银行在保险库便堆不下了。唯利是图的董事们便设法将这些物品交给市政当局主办的当铺去处理,换成现钞。德国国家银行于九月十五日致柏林市营当铺的一封信谈到「第二批货物」的事。它一开头便说:「我们将下列贵重物品交给你们,请尽可能予以最好的利用。」信中所附清单很长,并且分门别类,其中包括一百五十四只金表,一千六百零一个金耳环,一百三十二个金刚钻戒指,七百八十四只银质怀表和「一百六十个各种镶金假牙」。到一九四四年初,这家柏林当铺已被这些源源不绝送来的赃物堆满。它通知德国国家银行,不能再继续接受了。盟军占领德国以后,在纳粹藏匿过部分文件和赃物的一些荒废的盐矿中,发现了许多在「马克斯·海利格」帐上留下来的财物,它们足以堆满德国国家银行法兰克福分行的三个大保险库。

银行家们知道不知道这些独特的「寄存物品」的来路呢?德国国家银行贵重金属物资部经理在纽伦堡供认,他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许多批货物都是从卢布林和奥斯威辛运来的。

我们都知道这些地方是集中营所在地。金牙是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送来的第十批货物中出现的。金牙日渐增多,数量十分可观。

臭名远扬的党卫队经济处处长奥斯瓦德·波尔曾经专门负责党卫队的这门交易工作。他在纽伦堡强调指出,丰克博士和德国国家银行的负责人与董事们都十分清楚他们要典当出去的这些货物的来路。他相当详细他说明了「丰克和党卫队之间进行的关于把犹太死人的贵重物品运给德国国家银行的交易」。他记得他和银行副总裁艾米尔·波尔博士曾经有过这样一次谈话。在这次谈话中,对这一点不再存在任何怀疑:将要交付的物资都是从那些在集中营里被杀害的犹太人身上来的。所谈的物资包括戒指、表、眼镜、金条、结婚戒指、胸针、别针、金牙和其他贵重物品。

波尔谈到,有一次在视察了德国国家银行中存放「来自犹太死人」的贵重物品的那些保险库之后,丰克博士举行了一次愉快的宴会,招待前往视察的人员。在宴会中,他们的谈话的中心就是这些战利品的独特的来路。



七 「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已不再存在」

不止一个目击者说过,许许多多犹太人是抱着听天由命的精神来迎接纳粹毒气室中或特别行动队的集体屠杀坑中的死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是这么乖乖地听人处死的。一九四三年春天,被圈禁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中的约六万犹太人就曾经对纳粹刽子手进行过反抗和斗争。这六万人是一九四○年像牲畜一般被赶进这个区域的四十万人中的残存者。

关于这次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暴动,也许没有一个人留下的记载会比镇压暴动的那个扬扬得意的党卫队军官的记载更为可怕和具有权威性。这个德国人就是党卫队联队长、警察少将雨尔根·施特鲁普。他那本写得绘声绘色的官方报告书至今还留存着。那份报告用皮面精装,有着丰富的插图,用七十五页精致的厚证书纸打字而成,题目是《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已不再存在》。

在纳粹征服波兰一年以后,即一九四○年秋末,党卫队把约四十万犹太人赶到一起,用一堵高墙把他们圈禁在那个中世纪的古老的犹太人隔离区周围将近二英里半长、一英里宽的地区之内,同华沙其他区域隔绝。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个地区只能住十六万人,因此这时就拥挤异常。但这还只是最起码的困难。总督弗朗克甚至连仅够勉强维持一半人活命的食物也拒绝发给。犹太人还不准离开这个封锁区,违者一经发现,就当场格杀勿论。因此,他们只能在围墙内的几个军火工厂中工作,除此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工作。而这几个军火工厂都是德国武装部队经营的,要不就是深知如何利用奴隶劳动来攫取大量利润的贪得无厌的德国商人经营的。至少有十万犹太人依靠别人每天施舍一碗常常是用草煮成的汤来苟延残喘。那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求生的挣扎。

但是,犹太人隔离区的居民并未按照希姆莱所期望的那样很快地饿死、病死,因此他在一九四二年夏天发布命令,以「治安的原因」为辞,迫使华沙犹太人隔离区中的犹太人全部迁出。七月二十二日,大规模的「重新安置」行动开始了。据施特鲁普的统计,自那天起到十月三日,一共有三十一万零三百二十二个犹太人已被「重新安置」。那就是说,他们已被运往灭绝营(其中大多数被运往特莱勃林卡灭绝营)用毒气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