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 密谋分子恢复了活动(第13/15页)

德军在俄国受到的挫折和德、意军队在北非受到的挫折,促使墨索里尼转起念头来。希特勒曾经邀请他于十二月中旬到萨尔斯堡会谈。当时墨索里尼正患胃病,饮食受到严格限制。他接受了邀请,但对齐亚诺说,要去的话得有一个条件,即让他单独进餐,「因为他不愿意让一帮狼吞虎咽的德国人看到他不得不只吃大米和牛奶」。

墨索里尼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可以劝说希特勒为了避免在东线继续受到损失,与斯大林达成某种妥协,集中轴心国家的力量用于防卫北非残余地区、巴尔干和西欧。他对齐亚诺说,「一九四三年将是英美作出努力的一年」。希特勒由于离不开东线的大本营,不能同墨索里尼会晤,因此齐亚诺便代表墨索里尼经过长途跋涉,于十二月十八日到达腊斯登堡来,把墨索里尼的建议转达给希特勒。希特勒对这些建议嗤之以鼻。他向意大利外交大臣保证,他可以向北非派出增援部队而毫不削弱俄国前线的力量,他说北非是一定要守住的。尽管希特勒作出这些信心十足的保证,齐亚诸却发现德国大本营中的士气十分低沉。

气氛是沉重的。除了消息不妙,也许还要加上潮湿不堪的森林中的凄凉景象和集体住在兵营中的沉闷生活——俄国前线被突破的消息给人们带来满腹忧愁,谁也不想对我隐瞒这种情绪。有人公然企图把失败归罪于我们。

这时,顿河一带的意大利第八军团残部正在四散逃命。齐亚诺的一个随员向最高统帅部一名军官问道,意大利部队是否遭到了重大损失,回答是:「根本没有损失,他们都拔腿溜了。」

高加索和顿河地区的德国部队,如果不说是在拔腿溜的话,也可说是在尽快脱身以免被切断。一九四三年新年以后,他们天天后撤,越撤离斯大林格勒越远。现在是俄军消灭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时候了。但是他们首先给第六军团已处绝境的士兵一个保全生命的机会。

一九四三年一月八日早晨,三名红军青年军官带着一面白旗,进入斯大林格勒北部的德军防线,把苏军顿河前线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一份最后通牒送交保罗斯将军。最后通牒提醒保罗斯,他的部队已被切断,解围无望,空中接济也不能保持了,然后说道:

你军已陷入绝境。你们饥寒交迫、疾病丛生,俄罗斯的寒冬还只刚刚开始。严霜、寒流、暴风雪还在后头。你的士兵缺少冬衣,卫生条件又差到极点——你们的处境已一无希望,继续抵抗下去实在毫无意义。

有鉴于此,并为了避免无谓的流血牺牲,兹建议你们接受下列投降条件——这些条件是体面的。所有被俘人员一概发给「通常标准的口粮」。伤病员和冻伤人员将得到医治。所有被俘人员可以保留他们的军阶领章、勋章和个人财物。通碟要求保罗斯于二十四小时之内答复。

他立即将最后通碟的全文以电报发给希特勒、并要求准予便宜行事。最高统帅立即驳回了他的请求。要求投降的期满之后,又过了二十四小时,即一月十日早晨,俄国以五千门大炮狂轰猛炸,展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阶段。

这一仗打得激烈而残酷。在瓦砾成堆、遍地冰冻的城内废墟上,双方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英勇,不顾一切地进行战斗。但是战斗并没有持续多久。六天之中,德军的袋形阵地已缩小了一半,只剩下十五英里长、九英里宽的一块地方。一月二十四日,阵地又给一劈为二,最后一条小型的临时跑道也失去了。过去,飞机还运来些供应品(特别是治疗伤病员的药品),并运走了二万九千名伤病员,现在再也不能降落了。

俄国方面再给他们这些勇敢的敌人一次投降的机会。一月二十四日,苏联的使者带着一份新的建议来到德军阵地。保罗斯又一次感到左右为难:是向疯狂的元首尽服从的天责,还是尽责挽救残部使之兔于灭亡,实在拿不定主意。他又向希特勒请示。

(他于二十四日去电)部队弹尽粮绝——己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伤员一万八千人,无衣无食也无药品绷带——继续抵抗下去已无意义。崩溃在所难免。部队请求立即允予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希特勒的答复至今保存着。

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他们的英勇坚持对建立一条防线和拯救西方世界将是永志难忘的贡献。

西方世界!不久以前,第六军团的官兵刚刚在法国和弗兰德对这个世界动过干戈。这对他们说来,真是哑子吃黄连。

继续抵抗不仅无意义、无用处,而且是办不到的事。一九四三年一月底,这一场史诗性的战役已近尾声,像一支点完了的蜡烛,就要劈啪几声油干火灭了。一月二十八日,这一支曾经喧赫一时的军队的残兵余卒被分割在三小块袋形阵地之中,保罗斯将军的司令部在南面的一块,设在当初生意鼎盛、如今已成一片废墟的「万有」百货公司的地下室里。据一个目击者说,总司令坐在黑暗角落里的行军床上,样子万分颓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