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第7/21页)

这次奇袭的成功,桥梁的被夺取以及冯·莱希瑙将军的第六军团在霍普纳将军的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师编成的第十六装甲军支持下所进行的攻势之猛烈,使盟军最高统帅部深信,这次战役跟一九一四年一样,德军攻势的主要锋芒是在右翼;他们也认为为了制止这个进攻,他们已经采取了适当的措施。结果,直到五月十五日晚上,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的部队还坚守在从安特卫普到纳缪尔的代尔河防线上。

这恰恰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所求之不得的事。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曼施坦因计划,而在中路进行沉重的打击。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在五月十三日晚上,就已经清楚看到这种形势以及他的机会了。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可以指望二十四个师左右的英法军队和十五个师的比利时军队,在纳缪尔以北完成集中。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我们的第六军团在前线有十五个师,还有六个师的后备军——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击退敌人的任何进攻。用不着配备更多的部队。在纳缪尔以南,敌人的力量较弱,大约只有我们兵力的一半,对缪斯河的进攻的结果,将决定我们是不是能够利用这种优势,在什么时候利用以及在什么地方利用。在这条战线的后面,敌人并没有一支值得一提的兵力。在这条次日就被攻破的战线的后面,真的没有一支值得一提的兵力吗?五月十六日,丘吉尔首相飞往巴黎去探明这一点。下午,当他驱车到法国政府办公处访问雷诺总理和甘未林将军的时候,德国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色当以西六十英里的地方,在毫无防御的平地上驰骋前进。在他们和巴黎之间,也可以说在他们与英吉利海峡之间,并没有多少障碍。但是丘吉尔却不知道这种情况。「战略后备部队在哪里?」他问甘未林,还插进一句法语:「什么地方有大量的人力?」盟军总司令甘未林向他摇了摇头,耸了耸肩回答说:「没有!」

「我奇怪得说不出话来」,丘吉尔后来追述道。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支大军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会不留些后备部队的。「我承认,」丘吉尔说,「这是我一生中所碰到的最令我吃惊的事之一。」

德国最高统帅部也同样感到吃惊,至少对于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将军们来说是如此,也许哈尔德是例外。这次西线战役是元首亲自指挥的,他曾有过两次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第一次是五月十七日,他忽然神经极度紧张起来。那天早上,带着他的装甲军到英吉利海峡去已经走了一/三路程的古德里安,奉令停止前进。因为空军发来情报说,法国人即将大举反攻,企图截断从色当楔入向西前进的力量薄弱的德国装甲部队。希特勒急忙同他的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会商。他肯定地认为南面会出现法军的严重威胁,突破缪斯河的主力、A集团军司令伦斯德,在那天晚些时候会见他时支持他的这种看法。伦斯德说,他估计「强大的法军会从凡尔登和马恩河畔夏龙地区发动一次出人意料的有力反攻」。希特勒忽然担心起来,生怕出现第二次马恩河事件。「我正在注意这件事,」第二天他写信给墨索里尼说,「一九一四年马恩的奇迹决不能重演!」

(五月十七日晚上,哈尔德在日记里写道)一个非常不愉快的日子。元首神经紧张透了。他担心自己能否取得成功,不愿冒什么险,坚决抑制我们。他为自己辩解说,这都是由于他担心左翼——他带来的只是惶恐和怀疑。

尽管第二天法军崩溃的消息不断传来,这个纳粹统帅的神经紧张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哈尔德在五月十八日的日记中记录了这种神经紧张的情况:元首对于南翼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他大发雷霆,叫喊着说,我们会使整个行动毁掉,我们有遭到失败的危险。他不愿继续西迸,更不必说西南方面,只是坚持向西北推进。这就是以元首为一方同勃劳希契和我为另一方之间所发生的最不愉快的争论的问题。最高统帅部的约德尔将军差不多总是认为元首是对的,他也记录了最高领导间的分歧。

(他在十八日写道)极度紧张的一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没有执行尽快在南方建立一个新的侧翼阵地的意图——把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立刻召来,严命他们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

但哈尔德是对的:法国并没有可以从南方进行反攻的部队。这时装甲师正等得手痒难耐,一接到只许进行「大规模侦察」的命令,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向英吉利海峡推进。一支由七个装甲师组成的强大楔形队伍,无情地在松姆河北岸向西挺进,经过第一次大战的著名战场,于五月十九日早晨进抵离英吉利海峡只有五十英里的地方。使希特勒总部惊讶的是,第二装甲师已于五月二十日晚上到达松姆河口的阿布维尔了。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的三个军团已经陷入了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