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第22/36页)

在总理府内,还有更坏的消息——这是从国外来的。从布达佩斯来的消息说,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通知匈牙利政府,如果它进攻捷克的话,它们就将对匈牙利采取军事行动。这样战争就要扩大到巴尔干,而这却是希特勒所不愿见到的。

巴黎来的消息更严重。那里的德国武官打来一份不但是给外交部而且是给最高统帅部和参谋总部的「特急」电报,它报告说,法国的部分动员几乎不亚于总动员,「因此我估计,到下动员令以后的第六天,第一批六十五个师就可以在德国边境部署完毕」。希特勒明白,在这样大的兵力面前,德国人一共只有十二个师,其中半数是战斗力成问题的后备部队。不但如此,德国武官还报告说:「一旦德国采取战争行动——法军很可能立即从下阿尔萨斯和洛林向美因兹发动进攻。」

最后,这位德国军官报告柏林,意大利在法意边界上完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牵制法国军队。那位豪迈的盟友墨索里尼看来是要在决定性的关头抛弃希特勒。

而且,美国总统和瑞典国王也突然横加干涉,就在前一大,九月二十六日,罗斯福向希特勒发出呼吁,请他协力维持和平。虽然希特勒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就给了他答复,说和平完全取决于捷克人。可是美国总统在当天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三又发来了一份电报,建议各有关国家立即举行会议,并且暗示,如果爆发战争,全世界将视希特勒为戎首。

在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大战中曾证明是德国忠实朋友的瑞典国王,态度更为直率。这天下午,德国驻斯德哥尔摩公使给柏林发来了一份电报,说国王匆促召见了他,告诉他,如果希特勒不把十月一日的限期推迟十天的话,世界大战就不可避免地一定要爆发。德国是唯一要对此负责任的国家,而且,「从目前各个国家的组合情况看来」,同样不可避免地,德国一走要失败。在斯德哥尔摩冷静、中立的气氛下,这位精明的国王至少在估计军事形势方面要比柏林、伦敦和巴黎的政府首脑客观得多。

罗斯福总统,也许是因为必须考虑到美国人的心情,强调指出美国对战争不会干涉,甚至也不愿「在目前的谈判中」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他的两次和平呼吁就大大减少了力量。德国驻华盛顿大使汉斯·狄克霍夫因此认为必须在当天就发一个「特急」电报给柏林。他指出,如果希特勒最后诉诸武力而英国对此反对的话,他有理由假定「美国的全部法码都将投在英国这一边」。而且,这位通常在元首面前进言的时候总是十分胆怯的大使还加了一句,「我认为我有责任大大强调这一点」。他不想看见德国政府在估计美国的态度方面重犯它在一九一四年犯过的错误。

那末布拉格如何呢?那里是不是有了软化的迹象呢?这天晚上,德国武官土圣特上校给最高统帅部来了一个电报:「布拉格情况平静,最后的动员措施业已完成——征召入伍的兵员总数估计为一百万人,其中野战军占八十万人——」这个数目等于德国在东西两线所有有训练的兵员的总数。捷克人和法国人加在一起,兵力超过德国人一倍以上。

面对着这些事实与发展,而且无疑也充分考虑到威尔逊临走时的话和张伯伦的性格及其对战争的极端恐惧,希特勒在九月二十七日天刚黑就口授了一封信给张伯伦。应召前来把这封信翻译成英文的施密特博士,感到这位独裁者似乎是「在要采取极端步骤」的时候缩了回去。那天晚上,英国政府已下令舰队动员,希特勒对此事是否知悉,无从证实。不过,雷德尔海军上将要求在晚上十点钟晋见元首,可能德国海军已经探悉英国的行动。英国的动员令是晚上八点钟下达,十一点三十八分公布的,关于这些,雷德尔可能都已在电话中报告了希特勒。不论怎么样,雷德尔到了以后,他所做的是请求元首不要打仗。

希特勒这时确实知道的是:布拉格毫无畏惧,巴黎在急速动员,伦敦态度转硬,他自己的人民漠然无动干中,他的将领坚决反对他,而他关于戈德斯堡建议的最后通碟到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就要到期了。

他这封信措辞极妙,用意深沉,一字一句都算好了要打动张伯伦,信的语调是温和的,它否认希特勒的建议会「剥夺掉捷克斯洛伐克得以生存的一切保证」,否认他的军队到了分界线以后会继续前进。他打算同捷克人谈判细节。他打算「给予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部分以正式的保证」。捷克人所以坚持已见只是因为他们希望在英国和法国的援助下发动一场欧洲大战。虽然如此,他还是不准备对和平的最后一线希望砰然关上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