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还能活多久(第3/10页)
不过这里说的是正常情况,现在的情况一点都不正常。你参谋本部早不成立,晚不成立,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成立第六军,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因为仗打输了。
仗打输了,谁不恼火?都恼火,关东军做着梦都想扳他一局,要不然老植田瘸着腿去前线干什么?可大家正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扳回局面的时候,参谋本部却突然使出阴招,通过成立第六军,隔开了关东军对第二十三师团的直接指挥。
从植田本人到辻政信等参谋,对此无不是既愤慨又伤心:这分明是对我们不信任,有意给我们难堪哪!
关东军司令部感觉自己掉沟里了,然而让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增设第六军只是难堪的第一步,还有第二步。
怪现象
参谋本部把原先曾随矶谷来长春担任“监军”的两名参谋又派了过来,调查是不是要对苏联空军轰炸富拉尔基江桥做出报复。
这还是第三次诺蒙坎战役发起前的事,而且参谋本部早已答复,说是要“注意隐忍”,关东军司令部的人为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当“监军”询问辻政信等人的意见时,他们就老实作答:当然得报复哇,如果能够轰炸外蒙古机场,起码还可以减轻地面部队的空中压力。
询问完了,两“监军”到诺蒙坎前线视察了三天,然后起程回国。
1939年8月7日,参谋本部给关东军司令部来了电报,说已经同意轰炸外蒙古机场。
这封电报顿时引爆了关东军作战课,参谋们全炸了,房梁差点没被他们给掀下来:早点不说同意,非让我们“隐忍”,现在我们拿什么去炸?
经过第三次诺蒙坎战役,轰炸机和战斗机不知毁损几多,要炸的话,起码得经过两周的补充才行。
最让参谋们恼火不已的,还是参谋本部前后态度上的巨大反差。当初提出要轰炸外蒙古机场时,关东军司令部曾郑重其事地打了请示,可是却遭到参谋本部的一口回绝,现在来了两个“监军”,装模作样地一问一看,走马观花,事情竟然就成了。你们这不是在侮辱关东军司令部和植田司令官吗?
有人也在暗中揣测,参谋本部前紧后松,与增设第六军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事也没有证据,只能打打肚皮官司。
似乎参谋本部的措施真起了作用,荻洲上任四天后,苏军忽然停止了每天例行的进攻,不过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辻政信和以往一样,经常以一个作战参谋的身份,越权跑到前线来指手画脚,根本就没把各个联队长甚至是第六军司令官放在眼里。荻洲对此非常生气,曾对身边的人说:“违反军纪的幕僚中,最厉害的要数辻政信,随便到第一线指挥部队,这算什么,要撤他的职!”
自然,这也是气话,以辻政信在关东军中盘根错节的关系,又岂是他荻洲能撤得了的。
辻政信是热心得过分,小松原和其他将领的态度却是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对荻洲一直敬而远之,若即若离,荻洲在前线就找不到可以交心的人。
荻洲自己对打仗的事也慢慢冷淡下来。在他上任前后,苏军一共进攻了八天,八天后,便开始修筑永久性过冬工事。
当看到日军士兵受累于天气炎热和缺乏饮用水时,荻洲由此及彼,明白了苏军为什么要准备过冬,因为眼前的酷热和缺水,同样是苏军作战时难以解决的严重桎梏。
不久,有人从阵地上捡到一本飞机散发,供苏军官兵阅读和使用的册子,名字叫“战士防御须知”。看完这本小册子,荻洲更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即苏军不会再进攻,只会实行防御。
有时空中侦察也会带来不一样的信息,说看到苏军运输车队在行动,而且使用的全都是载重汽车,这说明先前参谋本部向关东军提供的情报不假。
荻洲点点头,看来朱可夫确实有可能启用大兵团作战,不过正如前面分析的,苏军即便要发动大规模进攻,也得等到明年春天。
对苏军车队忙个不停,荻洲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完全合理的解释:诺蒙坎的冬天极为严寒,这里的气温常常低于零下四十摄氏度,要想在诺蒙坎过冬,当然需要大量的御寒物资,一点不奇怪呀。
小松原等人在其他事情上可能与荻洲不和谐,但在敌情判断上,双方却是英雄所见略同,都认为老毛子在“八天攻势”未果后,已经准备像北极熊一样趴下过冬了。

一辆汽车陷在了沼泽里,于是士兵们全都成了累死不偿命的牲口。日军相对落后的后勤运输和补给能力是其难以克服的短板。
日军的补给速度本来就极其缓慢,荻洲认为,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储足物资后再组织新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