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堤坝里喷涌而出的怪兽(第11/12页)

苏军把日军的偷袭全部称为“无耻的偷袭”,做事也不会像日本人这样鬼鬼祟祟。见到红十字后,苏联炮兵遵守国际道义和规则,暂时停止射击,放走了余下的卡车。

东岸其实也有日军的野炮阵地,并试图对外蒙古高台的苏军炮兵阵地进行压制。双方展开炮战,炮弹呼啸着在空中飞来飞去。

松本在送完伤兵后,就躲在炮兵战壕里,他一看,就知道这实际上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炮战。仅就位置而言,外蒙古高台对诺蒙坎地区可以做到一览无余,日军的野炮阵地整个暴露在苏军视野里,而日军炮兵却看不到对方的炮兵阵地到底在哪里,只能根据炮弹袭来的方向作出模糊判断。

此外,炮兵火力也有不小差距。日军每发射一颗炮弹,就会招来五六发炮弹的反击。一个炮兵在战壕里被炮火压得受不了,刚刚爬出来,想换个地方,一发炮弹就在他身边爆炸,炮兵受了重伤。另一个炮兵在营救时,也受了重伤。

这种窝囊的炮战真是没法看。两个重伤员被重新拖回战壕,松本给他们做了紧急包扎,并一路护送到后方。

其实岂止炮战,不对称的还有很多,比如接下来的坦克战。

变形金刚

日军河西兵团急于归营,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过桥,早已无暇恋战,朱可夫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关心一下河东战场了。

与小松原在对苏作战上的半生不熟不同,朱可夫是真正的坦克战专家,而且他对日军坦克部队的评价很低。

朱可夫认为,日本的坦克仅相当于苏军20年代的水平,技术和装备都很落后,可谓要速度没速度,要火力没火力。

同样乏善可陈的还有战术。在朱可夫看来,玉田的偷袭成功,不过是个偶然事件,并不能代表什么。实际上,日军坦克部队的基本战术动作十分呆板,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迂回侧击可以说是其中最老套的一种。不知道的可能会被蒙住,知道了以后,你完全可以当它是浮云。

德国军事观察团也特别留意了日军的坦克部队。在他们眼中,那些坦克的制造技术连一战水平都不够,整体设计非常落后,称之为坦克,实在是恭维了。

让德国人备感吃惊的是,就这样的烂货,全日本也没几辆,日军只有一个坦克师团,便很能说明问题。按照德军的坦克战理论,坦克要集群作战才有效,如此少的坦克,难以想象会有什么战斗力。

战术方面,观察团的评价也与朱可夫如出一辙,即“还停留在一战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

对于这种既无技术又无战术的二杆子对手,朱可夫当然没有任何理由手软。

7月4日中午,装甲兵团奉命移往东岸,坦克旅和装甲旅一前一后,一里一外,向日军河东兵团发起大规模进攻。日本航空兵掩护河西兵团撤退都来不及,自然也顾不上为安冈提供情报,诺蒙坎战场上又是沙丘连着沙丘,这边看不到那边,当哨兵发现苏军坦克铺天盖地压过来时,双方距离已不足一公里。

按照日军对坦克的分类,二十吨以上才为重战车,但限于其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能力,始终没能研发出符合这一规格的坦克,在日本陆军里服役的一般只有轻战车和中战车两种,比如第三战车联队的主坦克便是89式中战车。

89式中战车。由于在日本纪元2589年(1929年)面世,故名89式。

89式战车全重十三吨,是日军所有坦克里面火力最强、装甲最厚的一种型号,不过这也就是矮子里面拔将军。

光是苏军当先出战的第十一坦克旅,就拥有近百辆坦克,其中有两种是先前已经露过脸的,即T-26轻型坦克和T-130喷火坦克,就装甲厚度和防护能力来说,它们就已经不比89式差多少,等到T-28再站起来,89式就被完全淹没了。

二十吨以上为重战车,那只是日本人的分类法。苏联人可不是这样,接近于89式的T-26,只被算在轻战车范畴内,T-28全重已达三十一吨,他们叫中战车!

T-28与89式站一块儿,简直就是“巨无霸”与侏儒的关系。T-28不仅有“巨无霸”的块头和体量,而且火力甚猛,坦克射击时迅速而准确,几乎没有臭弹。它们上来后,几拳就把89式给打趴在地,一辆又一辆日军坦克被击中后发生爆炸,瘫在地上成为了一堆废零件。

让吉丸联队长格外诧异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自己一上来就被苏军给死死盯住,他自己都觉得奇怪:都是废铁,你们怎么就单单看上了我?

出卖吉丸的,恰恰就是他所乘坐的那辆指挥坦克。

日造坦克省工又省料,坦克舱十分狭小,这是多数坦克都不装通信设施的原因。联队长要对外联络,不能不装车载电台,而空间一共就这么大,装了这个,便容不了那个,所以指挥坦克一般不加载火炮,很容易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