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距离不是产生美(第3/11页)

陆军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飞行员们也正在蓝天上展开殊死角斗。

第十一、二十四战队在从野战机场起飞前,就听到前线传来连续不断的炮击声,而且声音大大盖过枪弹。如此猛烈的炮火却并未由日军阵地一侧发出,直觉告诉航空兵们,准备发动奇袭的山县支队很被动。

航空队十分着急,赶紧飞往诺蒙坎上空布阵,并一分为二,第二十四战队掩护地面战场,第十一战队负责空战。

屡战屡败的苏联空军这次豁了出去,尽遣战机出迎。第十一战队的战斗机总量不及苏军,但航空兵通过战术调整,却得以在局部建立起了数量优势,结果三架伊-15被一群九七战包围,日机以多打少,几分钟内连中三元,上演了空中帽子戏法。

伊-15在近战格斗中机动不足的弱点至此暴露无遗,由于能达到的高度和速度相对不足,在遭到九七战的包围或偷袭时,立刻陷入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绝境。

十八架九七战隐蔽在高空云层中,在看准十架伊-15进入视野后,忽然集体呼啸而下。“黄莺”措手不及,被当场击落六架,一架紧急迫降,但日机跟踪追击,连续俯冲,轮番扫射,将这架战斗机完全击毁。

剩余的三架伊-15中,两架严重受损,在前线机场迫降时已经残废了,最终只有一架侥幸生还。

给苏联人勉强挣了些脸面的是伊-16机群。该机群有一些老到的苏联飞行员,知道如何在空战中扬长避短,而日机在某些方面的设计缺陷也给他们创造了战机。

九七战仍然使用老式的固定起落架,在空中飞行时,起落架一直暴露在机身外。这样,当飞机加大油门后,因起落架受到空气阻力,使得速度提升较慢。

苏联飞行员们紧紧抓住对手的不足,首先把飞机拉到高空,看准日机位置,由上向下进行俯冲攻击,一击之后,马上又凭借相对更快的反应速度,迅速脱离战斗。如此保持循环往复,使得第十一战队也损失了多架战机。

尽管伊-16表现尚可,但伊-15输得实在太惨,加上前面几轮的连续败北,迫使在后方督战的伏罗希洛夫元帅不得不下令,暂停一切空中行动。

喷火坦克

不同于空战,除指挥所意外遭袭外,苏军始终牢牢地控制着地面战场的主动权。之所以退出742高地,并不是抵敌不住,而是山县支队与高地守军离得太近,西岸炮火有所顾忌,通过回撤,既避免了误伤自己,同时也可以将善于近战和白刃的日军进一步诱进炮火圈。

一天接触下来,苏军已完全掌握了日军在战场上的分布和动向。他们决定采取一守一攻策略,即对正面的山县支队取守势,对侧背的搜索支队取攻势。

1939年5月28日晚22时,苏军在河西使用三台大型探照灯,把河东的搜索支队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接着,外蒙古高台上百炮齐发,迫击炮、速射炮以及各种大口径的野炮竞相出马,炮弹如狂风暴雨一般倾泻在阵地内。

天亮之后,正面防线的苏蒙军主力奉命回身川叉,向搜索支队包抄过来。

处于外围的日军骑兵首先中招。在装甲车的掩护下,苏蒙军调集了一个机枪连,共达十六挺重机关枪向骑兵中队进行横扫。骑兵们被打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有的骑兵仗着马快,冲过了火力网,可是到了面前,他们反而傻了眼——装甲车挡在机枪连前面,人马过不去。

骑兵退无可退,只好一闭眼,挥着马刀朝装甲车乱砍,把装甲壳砍得叮当乱响。装甲车当然没事,而“日本堂吉诃德”们则相继中弹落马。

东八百藏见势头不对,慌忙下令骑兵向沙丘高地撤退。骑兵跑上了沙丘,居于沙丘背后的坦克中队却被苏军坦克连给包围了。

日军有坦克十二辆,苏军坦克连也是十二辆,看上去似乎势均力敌,然而坦克跟坦克不一样,苏军驾驶的是型号为T-130的特种坦克。

T-130坦克由T-26坦克改装而成,但与T-26坦克不同的是,它装的不是加农炮,而是喷火器,俗称喷火坦克。

日军坦克兵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跟对方打交道,他们能做的,就是拼着命发射炮弹,指望能将这些口中喷火的钢铁怪兽给打趴下。

喷火坦克,也称化学战坦克。T-130坦克系以T-26坦克为基础,去除了原坦克上的左机枪塔,在右机枪塔内安装火焰喷射器,而左机枪塔下的空间则设置喷火燃料储罐。

T-26坦克系列属于轻战车,装甲厚度仅为15毫米,连苏军自己对其防护能力都不自信,作战时必须让步兵与其配合。可是94式坦克的小口径机关炮实在太弱,炮弹打到T-130身上,就跟骑兵马刀砍在装甲上的效果一样,至多留个痕迹,有时甚至连痕迹都留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