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密支那松山(第6/6页)

松山之战,中国远征军使用兵力先后达三个师,日军被击毙1500余人,而远征军死伤合计为6763人,双方伤亡比例约1:5,打了三个月,充分反映了战事的惨烈。

尽管伤亡惨重,但松山之战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松山意味着什么?松山本身是一个很沉重的符号,这要从300年前说起。松山之战,是中国反法西斯战役正面战场全面反攻的第一仗。而300年前在另一个松山,还发生过另外一起战争,就是明末洪承畴率领明军最后的预备队第十三总兵出征到东北,营救锦州,在锦州城外的松山战败。那次战败是明军的最后挣扎,此后明朝的覆亡已经无法避免。松山符号对当时的中国军人来说,是一个惨痛的符号。在抗日战争的松山战役中,把过去惨痛的符号变成了走向胜利的符号。这是第一层意义。

远征军两年前原有机会打一场跟松山非常相似的战役。第一次远征军由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第6军、第66军,在1942年初出征,率军后撤到密支那时突然得到消息,说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这时杜聿明有两个选择:第一,率领军队打密支那,拼死一战,突破这个地方就可以回国,那样的话就可以把弟兄们带回家;第二,不去打,换一条路走。杜聿明选择了第二条路,走野人山回国,结果远征军因为病饿牺牲的人是参加战斗死亡的九倍。数万远征军没经过跟日军一战,死在野人山中。有一个姓蒋的中尉,在远征军穿越野人山时,因为饥饿把自己的皮带吃了,肠梗阻,最后没医没药疼死在山上。这个中尉死前说,为什么不让他们去跟日军拼死呢?要没有意义地死在山上!

松山战役是第二次远征军的出征,实际上他们在打松山前,中国军队面临和第一次远征军很相似的局面。松山战役我们损失了将近7000人,感觉好像我们的损失太大,但跟1942年的密支那相比,这些战士牺牲得多么光荣。远征军主力部队正在龙陵跟日军第56师团主力进行战斗,此时正逢松山地区的雨季,打通松山就是为远征军龙陵地区主力打通了提供物资的路线。龙陵地区中日军队在混战,中国军队得不到有效补给,很可能出现第二次“野人山”。只有打下松山,才能迫使日军虎头蛇尾地取消处心积虑的“断作战”。从6月份开始打,打到9月份,这个决心不好下。中国军队宁肯在松山拼死,也要把远征进行下去,打开大反攻的局面,这次我们选择对了。

根据史料,当时在云南的远征军中有大量的少年兵,最年轻的中国少年兵只有十二三岁,他们作战悍不畏死。我们总说和日本打仗,是一个大国和小国在战斗,可以用几个人的命拼日本人一条命,并最终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这只是宏观的看法。假如把时间放在1943年、1944年,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不符合当时事实的。中国的确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大部分的人口已经在沦陷区,而和日军胶着的战线上的部队,根本不可能抽调到大反攻的正面战场。那时候中国能控制的兵力,人数并不比日本多,能够动用的资源也不比日本多。在滇西战场出现了那么多的少年兵,是中国人值得自豪,也值得痛切纪念的事——中国人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正在献出我们最后的儿子。

远征军中的少年兵,最年轻的只有12岁。他们有些人在十来年后的朝鲜战争中,依然是志愿军最出色的战士。

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就看他的少年,当时中国的少年能为国家做出这样英勇的牺牲,代表我们民族必将获得重生。

松山,是中国人战胜自我的一个符号。

拿下了松山,腾越和龙陵也指日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