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加苏之二(第5/6页)

扯皮的原因是当时的远征军参谋长柏特诺固执地认为陈鸣人怯战,认为他当前的敌人不可能超过一个大队。可能出于用人不疑的考虑,史迪威站在柏特诺一边。但是,搜索营在临滨附近的战斗中,发现日军居然升起充气飞艇来为炮兵指示目标,这绝不是一个大队日军所能拥有的装备。所以孙立人坚决地支持前线部队的判断,要求大部队立即增援上去。

美军方面认为,日军虽然有一个师团在前面拦路,但主要部署在胡康—孟拱河谷后方的孟拱一带,现在雨季未完,日军无法快速从孟拱方向把大部队开到新平洋。显然,美国人是按照自己打仗的方式来计算日军行动的。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同样惊呼日本兵似乎依靠空气、树叶和水就能无休止地作战,这和美国兵带着从军毯到避孕套全副装备上战场的概念大不相同。中方军官则试图依据到手的情报说服对方。根据潘德辉送来的情报,日军在胡康谷口放了三个联队——第55、第56步兵联队,第18炮兵联队。第55联队和第18炮兵联队的指挥部设在分割南北两路的万塔格山麓之于邦镇,第56联队设司令部于大龙河岸边的太白家。战斗重点在北线,因为北线道路宽阔,修路后可以通行车辆坦克。日军第55、第56步兵联队,第18炮兵联队的指挥部都在这里。南线日军兵力较少,以第55步兵联队冈田大队为主。

双方的口水大战持续许久,这时传来了第112团第三营陈耐寒营长阵亡的消息。

固执的史迪威并非不肯认错的人。他只是太有优越感,对中国的军官和情报同样不肯信任。陈耐寒营长的阵亡,让史迪威冷静了一些。他采取的行动是,亲自到前沿看一看。

远征军的战车上搭载着头戴英国式钢盔的中国步兵,与各国的政要们相比,他们才是对反攻最为热切的支持者。

到拉加苏前线视察的结果,是史迪威接受了孙立人的判断。他一面通过空投物资增援前线的中国部队,保持他们的战斗力;一面迅速集结部队,集中物资,将新38师和新22师全部投入到反攻中去。

这时,在前线双方的战斗,基本集中在两个点上,北面入口的“李家寨”,和南面入口的拉加苏。“李家寨”守军是从临滨被日军压回来的第一营残部。这里本来没有村寨,只是一片茂密的榕树林,因为守在这里的指挥官是第一营连长李克己,所以被戏称为“李家寨”。这里曾遭到日军疯狂的攻击,都被中国军队用密集的弹雨打退,日军称,“敌人巧妙地在密林中构筑了阵地,并用优势迫击炮进行阻击。我军无法取得进展,陷入胶着状态。”

由于及时的空投补给,“李家寨”的守军粮弹充足,日军的围困没有效果。

而拉加苏方面,负责防守的是第三营。虽然陈耐寒营长在战斗中阵亡,但要日军拿下这个阵地,同样一筹莫展。

而这个时候,日军的补给却由于战线太长,出现了巨大的困难。

日军回忆,当时的补给运到前线,首先要用铁道运到胡康河谷出口的孟拱,然后用卡车运到孟关。此后,简易公路就无法通行了,只能使用大象和独木舟运送。由于日军失去了制空权,所有这些,都要在夜间进行。

以某一日为例,日军第55联队一个大队的全部补给品如下——“大米两袋,岩盐一袋,手榴弹八十,生大蒜一袋,发酵后制作的豆制品一大盒,还有路上运输兵打死的两只猴子……”

这时的中国远征军呢?每天,中国方面由战斗机护航的运输飞机就在日军眼前投下充足的弹药、食品、医药,饥肠辘辘的日军个个“除了咬牙切齿以外,毫无办法”。

井上咸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拉加苏之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正是关于补给的,双方的胜负,也许关键就在这里。

井上咸大尉所属的步兵第55联队第三大队在南线围攻拉加苏。

拉加苏一战,从1943年11月1日中国军队攻占拉加苏,一直到1944年1月下旬日军留守的福田秀良分遣队逃走为止,打了三个月。

这里的兵力,包括第55联队冈田第三大队,长桥中佐的纳卡地区特遣队残部,长尾大尉的预备兵第一补充队,总兵力近2000人。根据王楚英的《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发现此战在拉加苏的中国军队,只有第112团第三营。

这段插曲就发生在日军围攻拉加苏的战斗中。

说起来,拉加苏能守三个多月,中日双方可以说都感到有些惊奇。和中国军队交手的第18师团可是日军的王牌,从杭州打到广州,从马来亚打到新加坡,军中全是老兵,精通丛林作战,号称“百战百胜”。中国远征军毕竟也是人,能顶得住这支日军的疯狂攻击,如果没有点儿特殊原因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