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3/11页)

赵石头悄悄上前,将两把飞镖抓在手中,“嗖嗖”扔出,那两个乡丁连哼都没哼一声就见了阎王。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骑上一匹枣红马奔进了会场——他要在万人丛中取王雨霖的首级。

这个时候,还乡团的乡丁还在龙王庙探头探脑地搜寻赵石头呢。站在戏台上的王雨霖等人,突然看到会场内冲进一匹战马,一个浑身血淋淋的人举着手枪直指戏楼,吓得心惊胆战,一哄而散。

赵石头飞马来到戏台楼,举枪就射,“叭叭叭”,几个家伙应声倒地,吓得王雨霖一屁股坐在台上。赵石头眼尖手快,对着王雨霖就是两枪。

就在这时,赵石头突然愣住了。他发现王雨霖还在台上爬,就把枪口又对准王雨霖狠狠地扣了两下。

赵石头的手枪没子弹了。他摸飞镖,飞镖也用完了,气得他将手枪当作飞镖扔向王雨霖。

赵石头这一掷使出了千钧之力,正砸在上前拉王雨霖的一个乡丁的后背上,那乡丁“啊”地一声,一口鲜血喷到了王雨霖的脸上,接着整个身子砸在了王雨霖身上。

这时,冲到龙王庙前的敢死队又反冲回来,子弹“嗖嗖”地从赵石头身边飞过,赵石头枪镖全无,只得打马跑向场外。

“赵石头没子弹了。”

“赵石头没飞镖了!”

“抓住,赵石头,赏,一千,大洋!”王雨霖哆哆嗦嗦地冲乡丁们喊。

“追!”还乡团的马队一边喊叫一边上马向赵石头追去。

赵石头打马顺着河道大路跑到灵官殿,已经把还乡团的马队远远甩在后边,再一转弯隐进竹林或钻进幽谷,就脱离危险了。可是,他突然勒紧马缰放慢了马步。他心里憋气,眼看着就要把王雨霖杀了,不争气的手枪没子弹了,扔出的手枪又偏偏砸在拉王雨霖的乡丁身上,要不然王雨霖准见阎王!

没杀了王雨霖赵石头感到非常惋惜,越想越气。王雨霖抓了那么多八路军、农会干部和老百姓,今天又打死那么多无辜的人,一个马队又把他赵石头追到了山里,这让老百姓怎么想?我不能就这样进山了事,一定要给王雨霖重创。武器没了,我也要让你的马队有来无回。

赵石头拿定注意,左手紧拉缰绳,右手高高地扬起落下,可是马站在灵官殿前只是打转,就是不往前行。

后边追赶的还乡团见状大喊:“赵石头的马不听使唤了。”

“抓住赵石头!”

“冲啊!”

赵石头拉着马等敌人接近了,突然调拨马头,顺着大路向山里飞驰而去。

这是一条大峡谷,本来没有路,人们就是沿着河道走。踏出的路常常被河水淹没冲毁,遇到汛期,大水暴涨,根本无法出入。随着山里的寺庙增多、寨子增多、到山里进香和游览的人增多,河岸上才修了路。经过历代整修,如今已成大道。大道依河东岸修建,路下溪水淙淙,潭潭相连,两边山峰排空,层峦叠嶂。

赵石头纵马顺着大道在前边跑,还乡团的乡丁打马在后边追,马蹄扬起的沙尘弥漫了山谷。“呼呼”的风声在耳边响起,美丽的风景像闪电似地匆匆闪过,喊声如山崩一样如雷贯耳。追在前边的乡丁还一边喊叫一边鸣枪,子弹“嗖嗖”地从赵石头的身旁擦过,打在路边的石崖上溅出耀眼的火星。

赵石头飞马穿过大竹园,遥见路边竖着一块石崖。石崖高约两丈,下粗上细,犹如一棵巨大的石笋。这石笋西临深潭,东与一山峰相峙,把大道夹在中间,宛如一个石门。与石门相望的山峰上建一山寨,名叫石门寨。当年巾帼英雄穆桂英为抵御外寇入侵曾在此安营,所以人们又叫它穆家寨。石门下那潭清幽的碧水,是当年穆家军经常饮马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饮马坑。相传,穆桂英一日带兵到此饮马,为显示本领,纵身一跳跃上了块石崖。与此同时正好一匹惊马冲向石门,穆桂英跳上马背震住了烈马,从此,人们敬称这块石崖叫上马台。

穆桂英的传说引发了赵石头的灵感,他要依托上马台,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只见他骑马来到石门,一个鹞子翻身,从马背上飞到了上马台,又借着惯性“噌噌”几下转到了石崖后攀了上去。

赵石头紧贴石崖,盯着追赶他的还乡团马队从身下蹿过,当最后一个乡丁骑马跑向石门时,他纵身一跳跳上了马背。那乡丁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赵石头下了枪扔下了马。

赵石头打马上前,在敌人背后“叭叭叭”一枪一个,接连把五个乡丁打下了马。

跑在前面的敌人突然听到背后传来枪声,回头一看,大吃一惊,没想到追了半天把赵石头撇到后边了,吓得打马拼命向山里逃。

赵石头举着枪一边追一边喊:“我是赵石头,缴枪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