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6/9页)

那两个保护医生的宪兵发现医生出门小解,长时间不回,遂出门去找,不见人影,急得哇哇喊叫。没睡着的日本兵听到宪兵喊叫,跑出来,发现四孔窑前站岗的瘦猴被打倒,女八路跑了,就吹起了哨。

鬼子和特务全部出动,对慈云寺又进行了一番搜查,不仅四孔窑前站岗的瘦猴被打晕了,在东门外站岗的栓子也被打晕了。不仅女八路跑了,陈泽仁、李老太太及和尚们的尸体也不见了,那个日本医生和最后被医治的伤兵也没了踪影。特务们大呼小叫好不容易弄醒了瘦猴和栓子,两个人的话如出一辙,都说是看到黑影一闪,自己就啥也不知道了。松本气得直蹦高,他认为到慈云寺来的是一伙人,他们救走了女八路,劫持了日本医生和那个伤兵,带走了那些中国人的尸体。遂命令郭进宝带领特务在前,日本兵在后一起向青龙关追去。

“这就是当年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故事。”刘慈云抱着刘会贤的骨灰盒说,“我母亲临终前嘱咐我女儿,一定要把它写出来,把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昭告天下。”

“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吕局长接说,“小赵,你把这个故事整理一下,以后带游客来,也一定要给他们讲。”

“嗯。”导游小赵冲吕局长点了点头,接着说:“原来慈云寺的僧人全让日本侵略者给杀了。怪不得我们查慈云寺的资料,民国后期什么也没有了。”

“新中国成立后,巩县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慈云寺。”徐主任接着说。

“咱们接着看吧。”刘慈云把怀里的骨灰盒向上抱了抱,冲吕局长说。

“小赵,你就在这儿讲一下白衣阁吧。刘老年纪大了,就不上去了。”吕局长冲导游说。

“好。”导游小赵站在马鞍形的斜梯前,指着梯上的建筑说:“慈云寺第五进院落的主体就是白衣阁,也是慈云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白衣阁的建筑位置最高,依‘二老谈经’而建。大家看,白衣阁后边那座山上并立着两个山峰,就像是一胖一瘦的两个人在促膝相谈,是著名的‘二老谈经’。‘二老’指的就是在此选址建寺的竺法兰和摄摩腾。传说,慈云寺建成后,竺法兰和摄摩腾就在这里一方面广收信徒,讲经说法;另一方面继续研究佛经。那时寺后的山包非常平缓,二人经常坐在山顶,面向天然大佛,聚周围五十三峰之气,采绵亘四十余里寺河之灵,谈经研法,久而久之,佛功渗入山体,又经过岁月的风化剥蚀,渐渐显出了二位圣僧的模样。山石成了两位圣僧的象征,慈云寺历代僧徒都对此山顶礼膜拜,视为神圣。所以说,这两个山峰不在慈云寺五十三峰之列,也不叫‘二老谈经峰’,就叫‘二老谈经’。”

“哎,我看一些书上好像写的就是‘二老谈经峰’啊。”吕局长挠着他那平头惊异地问,“这么说是错的?”

“错倒没错,它本身就是山峰嘛。”徐主任整理一下自己的西装接着说,“我们强调的是它不在慈云寺五十三峰之列,叫峰容易与五十三峰混淆,叫‘二老谈经’更为准确。”

“好,‘二老谈经’。”吕局长说,“小赵,接着讲。”

“白衣阁建于明代,是慈云寺现存最为古老和完整的建筑,白衣阁的匾额就是明代所刻。”导游接着讲,“白衣阁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药师如来和两位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下层供奉着汉白玉白衣大士站像。白衣大士即白衣观音菩萨,是三十三观音中的第六尊,常着白衣在白莲花中。阁内四周绘有菩萨救度众生三灾八难的壁画。”导游讲到这里看了看大家,指着那陡立的马鞍形台阶前的空地说:“咱们不上白衣阁了,请这边走。”

大家走到华严阁西侧的甬道里。导游指着西边的房屋说:“这座房是慈云寺的藏经阁,是收藏经典的殿堂,又称法堂。慈云寺这座藏经阁是佛教徒们最向往的地方,西域白马第一次驮来的经书和唐玄奘到西域取回的经书多存放于此处。藏经阁前,也就是大雄宝殿的西侧的大房就是禅堂,后边的小院是禅院,僧人坐禅、行香、起卧、饮食都在这里。今天门口放着‘止静’,说明僧人正在打坐参禅,不能观看。我们就看一看慈云寺的镇寺之宝——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吧。”

大家来到石碑前,只见那石碑圭型碑首,四周线刻二方连续卷草纹,石碑上部刻着两个大脚印,脚掌和十指上都有图案,十指上方刻着‘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石碑下部刻着文字。导游指着石碑说:“‘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自唐僧从西域带回中国,只在重要寺院供养,后来东传至日本。但经历千余年的风剥雨蚀,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慈云寺这块标有‘大明洪武丁卯刻石’的灵足图碑,是佛学专家认定目前发现的灵足图碑中,具有明显年代、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石碑。具有特别珍贵的史学、考古研究价值。大家看这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