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 金属碰撞(第2/3页)

“对面的尖顶建筑就是印度最高法院?”他通过电台询问先到的侦察车车长。

“是的,楼顶上有东西可能是轻剑防空导弹。不过距离有4公里,我们的火力够不到。”

“旁边那座闪闪发光的大楼是怎么回事?”

他注意到更远处的一座高楼似乎没有灯光管制。

“我刚才对照了地图,是凯宾斯基饭店,有大量外国媒体,是绝对禁止攻击的目标。”

“看到什么有价值的目标了吗?”

“你看河西引桥下,好像是防空导弹。。”

傅小光顺着指点向那边望去,河上有几只拖船缓缓开动着,河对岸的引桥下,有一些车辆,大部分的红外特征不甚明显,也看不到雷达天线,也许天线放倒了。只有几辆车辆热源比较明显,很想是值班的电源车。他仔细辨别了一会儿,确认是一个山毛榉阵地。

躲到引桥下,确实可以有效避免头顶飞过的光学侦察卫星,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军队对河上的每一座大桥不切实际的,完整接收的想法,所以躲在桥下也可以防止远程火力袭击。不过躲在引桥下,躲不过河对岸的直射火力。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比在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附近的,王镇北的军队,更加接近了新德里的核心区域了。如果他带着自行迫击炮,这会儿就可以打到西北方向的总理府附近,至少可以让印度总理听到爆炸声。

一支打着探照灯的印度车队正越过瓦砾向这边靠近,显然他们得到了一些附近居民的报告,这支部队只有一些装着机枪的吉普车,并不构成威胁。

他下令步兵战车放下步兵,准备防御,然后继续部署向对岸的射击。坦克隆隆开动起来,寻找可以射击到对岸重要目标的位置。

巨大的打洞机响动,立即将远处寻寻觅觅的人民自卫军引导到正确方向上,他们是少数在夜间仍然保持旺盛求战欲望的印度部队,不过一样没有太好的夜视手段。

步兵战车上下来的中国步兵抢先利用附近的断垣残壁做好准备,中国步兵装备了大量微光夜视仪,而步兵战车拥有热像系统,占据压倒优势,而敌人只能通过坦克开动的声音大致判断方向。

散漫的打着手电的敌人,越过最后一片瓦砾堆,他们开始喊话,希望确认发出动静的是不是自己人。

100毫米杀爆弹突然在人群中开花,并列机枪发射曳光弹为没有夜视设备的步兵指示目标。敌人瞬间被杀伤过半。他们现在应该知道,不是自己人了。

傅小光不为所动,指挥坦克向河对岸遥远的防空车辆开火,这才是高价值目标,并且他还要给敌人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地面部队已经到了距离总理府不远的地方,不久前印度部队和外籍军团才刚刚在引桥北面的德里门进行了阅兵式。他希望这个信息引发更大的混乱,最好能吸引一支美军装甲兵过来。

河对岸的敌人导弹部队被一通炮火打乱,印度指挥官第一时间判断失误,他以为是城里的间谍扔了手榴弹,警戒部队四处乱开枪,这一幕被附近饭店楼顶的国际媒体拍到,居高临下的外国电台摄影记者,甚至比印度部队更先找到了对岸开火的坦克。

大桥上行驶的卡车车队也陷入了混乱,一时堵塞起来,一些惊慌失措的司机停车逃跑,后续车辆撞到了一起。傅小光没有向大桥发射一发炮弹,他也不希望敌人把桥炸掉。不过这次袭击,仍然引发了敌人的炸桥程序,一直到最后一刻才被恢复冷静的最高指挥部制止。

叶林斯基的指挥部内,各种敌情迅速汇总到眼前,暂时只有北方的日本人传来了好消息,而印度人防守的区域,则全部遭到了突破,开始向他求救。不过,正面敌人的炮火和机动都有所减少了,这是敌人耗尽燃油和弹药的兆头,他说服自己不能分兵去救印度人,新德里有几十万印度军队,只要坚持到白天,就能多少恢复一些战斗力,而敌人的兵力会随着时间而衰竭。他希望日本人能继续力挽狂澜,顶住北方的压力。

亚希尼的坦克迅速从一堆堆燃烧的步兵战车旁通过,他草草数了一下,如果敌人投入了一个机步团,大约一半的兵力没有了。

2连的一辆战车报告遭到了穿甲弹射击,没有击穿,当然敌人也没有暴露出来。夜视距离上,哪怕数百米的差距让所有车长赶到无力。这个距离随着诸多因素而变化,除了技术上的差别,以逸待劳的一方,因为发动机或者炮管温度较低,更容易在夜幕中隐藏自己。

他将战车开到靠前位置,如果敌人从25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向他射击,他有把我抵挡一下。并且他信不过别的车组可以看到火光,并在对手发射烟雾的短时间内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