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爱恨情仇,他们的绯闻很传奇(第11/12页)

他在《听青霞吟诗》中说顾青霞吟诗是“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之后又做了一首名为《又长句》的诗描写青霞吟诗:“旗亭画壁较低昂,雅什犹沾粉黛香。宁料千秋有知己,爱歌树色隐昭阳。”足见他经常听青霞吟诗,并且非常喜欢。同一年有如此多的诗都是在写同一位女性,如果说蒲松龄对她的倾慕之情不深,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孙蕙不是个安分之人,虽然有很多姬妾,但他仍喜欢四处寻花问柳。他在外面风流快活,诸多姬妾却只能在家里独守空房;而且由于姬妾太多,她们之间也经常争风吃醋。蒲松龄曾在他的诗《树百家宴戏呈》中对这种局面做过描述:“誖謑起帏房,开樽饮不痛。赵燕彼何人,容尔眼波送。”家宴喝酒的时候,只要孙蕙多看哪个女人一言,其他女人就会大吵大闹,大家喝酒都喝不痛快。

蒲松龄眼见自己深爱的女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心痛?但是,“罗敷自有夫”,又岂容他染指?所以,蒲松龄只好把自己对顾青霞的爱恋深深地埋在心底,只偶尔在诗中有所流露。蒲松龄一生为顾青霞写了数十首诗,顾青霞是在他诗中出现最多的女人,甚至超过了他的结发妻子。如果顾青霞在他心中没有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他不是真心怜爱顾青霞,又哪儿会有那么多的深情可抒发?

后来,孙蕙到皇帝身边做言官给事中,蒲松龄写了《闺情呈孙给谏》给他,诗中有很多句子,例如,“千里萧郎去未旋”,“薄幸不来春又暮”,“泪中为写相思字”……明显是替孙蕙没有带在身边的顾青霞写的。看到青霞被冷落,蒲松龄肯定也非常痛心,为了自己爱的人能够生活得快乐,他甚至亲自出马,替顾青霞写诗给孙蕙。如果不是对她的爱深到了一定程度,顾青霞受夫君冷落,抑郁不乐又哪里会与他扯上半分关系?

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于长期抑郁,34岁的顾青霞去世。极度伤心的蒲松龄作了我们开头所提到的那首《伤顾青霞》,来悼念这个让自己倾慕了一生的女人。今生没能与青霞相依相伴,他希望来世可以与她结为夫妻。

蒲松龄对顾青霞怀有的是柏拉图式的倾慕,纯粹而执着,这是真正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深爱的人,但是这份感情却强烈而持久地埋藏在蒲松龄心中,甚至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光绪大婚不肯入洞房

清朝从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政治联姻和家族婚姻。政治联姻主要是满蒙之间的联姻,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都娶了蒙古贵族女子为妻妾。家族婚姻其实是政治联姻的延伸,就是有亲戚关系的两贵族子女成婚,诸如姑表亲婚、婚姻不拘行辈等。比如皇太极之时,莽古思一门姑侄三人共同嫁给了皇太极为妃,顺治皇帝就娶了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哥哥的女儿为后,顺治皇帝和皇后就是表兄妹的关系。这也是满洲落后的婚姻习俗的表现。

光绪年间,光绪皇帝娶了自己的表姐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慈禧把隆裕嫁给光绪,也主要是效仿孝庄太后。隆裕是慈禧亲哥哥桂祥之女,从娘家算是慈禧的内侄女。而光绪并非慈禧亲生,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之子,从娘家这方来说,光绪又是慈禧的内侄子。所以如果从慈禧娘家这方算来,光绪和隆裕就是表亲的关系。隆裕比光绪年长,隆裕应当就是光绪的表姐。慈禧把自己的侄女嫁给自己的侄子,也算是亲上加亲。

光绪这个皇帝做得有点窝囊,虽然身为皇帝,可是面对专权的慈禧,也只好认命,光绪对慈禧是言听计从的。光绪与表姐隆裕成婚前的关系一直不错,隆裕作为姐姐,对光绪特别照顾,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可是突然之间,慈禧把自己的姐姐指给了自己做皇后,光绪实难接受。但为了服从慈禧,也为了讨好慈禧,光绪不得不这么做。

慈禧把隆裕嫁给光绪做皇后的同时,还选了他他拉氏的瑾妃和珍妃两个给光绪做妃子。光绪帝一生也就只有这一后二妃,是清朝皇帝中后妃最少的皇帝,也是最晚成婚的皇帝。慈禧的做法也是出于其政治上的考虑,目的就是要把朝政交给光绪后,慈禧还能够利用皇后来操纵光绪,最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因此,光绪的心里也十分郁闷,大婚的当晚甚至还扑倒在隆裕皇后的怀里大哭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更何况少年天子光绪,自是希望自己的皇后能漂亮点,但是隆裕的长相丑陋,身材瘦弱,还有些驼背,这也十分不合光绪的意。心里不痛快的光绪自然就不肯与皇后同床了。后来光绪发现珍妃不仅聪明漂亮,而且有政治远见,非常符合他的一些想法,光绪就非常喜欢珍妃。光绪也就不肯与隆裕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