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拐点:决战山海关(第8/9页)

有一个名叫宋权的官员,颇能代表当时这些明朝遗留官员们的心思。崇祯皇帝死前,这位宋权当过三天顺天巡抚。也就是说,他只当了三天河北省长,李自成就进了北京。随后,他投降李自成,并被任命为顺天节度使。李自成败走西北时,此人立即将京畿地区的留守农民军一网打尽,然后迎接多尔衮进城。据说,这位几个月间做过三姓家奴的人物曾经说得非常坦率:“我是明朝的大臣,大明亡了我无所归属,谁能为大明报仇,谁就是我的主子。”(宋国荣:顺治《归德府志》卷七,人物)无疑,这种情形肯定是多尔衮所欢迎的。

事实上,多尔衮在用人问题上表现得相当高明,使得帝国新官场呈现出了一派奇异的景象。他曾经说过:“凡我欣赏的人,花万金请他出山我都不心疼。”当时,在多尔衮的麾下,聚集了大明朝遗留下来的庞大官僚队伍。这些人,在崇祯皇帝甚至更早的时代曾经分属各个不同派系,互相之间掐得仿佛乌眼鸡一般,彼此恨不得一口就咬死对方,令崇祯皇帝牙根痒痒,恨不得也把他们一个个全数咬死。如今,在多尔衮这儿,他们争先恐后地表现着自己,仿佛个个从来都是忠诚且能干的好乌眼鸡,其变化之大,会让熟悉他们的人们错以为见到了一个不认识的新人。他们彼此似乎也很少再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党派之争了,在三十二岁的摄政王面前,大家全体就像一群成年乖宝宝。

在经济政策中,多尔衮采取的措施简洁有力。当时,有人建议他按照明末的标准继续征收赋税。范文程坚决反对,认为按照万历年间的水平征收,已经害怕摧残百姓了,哪里可以按照崇祯多次加派过的标准征收。多尔衮立即支持范文程,同意按照万历年间的标准征收赋税,将所有加派的苛捐杂税全部取消,百姓积欠的税款全部豁免。并下令,若有巧立各种附加税名目加收加派的,一律按照贪赃枉法处理。史书记载说,由是,“赋税负担一年减轻了数百万两白银,百姓的痛苦得以缓解”。(《清史稿》卷二三二,范文程传)

六月,多尔衮谕令官民周知,严禁行贿营私。命令中说:明朝之覆亡,皆由于贿赂公行,有钱财者不是个东西也能升官,不拿钱的虽然贤明也无用武之地。乱政坏国,罪莫大于此。因此,一经抓住,一定杀头示众。(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二,顺治元年六月丙子)当时的汉官认为:“摄政王新政比明朝好多了。蠲免钱粮,严禁贿赂,皆是服人心处。”(《多尔衮摄政日记》六月二十九日)

从史书记载看,在大清王公贝勒中,围绕是否迁都北京,曾经有过不小的争论。以阿济格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既然已经拿下了北京,就应该屠城,杀光北京人,杀他个痛快。然后,留下人驻守,大军回沈阳,或者退守山海关,这样可以万无一失。多尔衮搬出了皇太极,说太宗在世时曾经说过,拿下北京后就要迁都,然后再图统一天下。据说,兄弟两人为此吵得很凶。最终,多尔衮拍板决定迁都,并派人回沈阳去迎接小皇帝。

当时,北京城里流言四起,人们传说七八月间将要东迁,除了儿童,所有人都要杀光。为平息谣言,多尔衮下令加快将辽沈地区的人民迁往北京,并从沈阳提取白银一百余万两及各种物资运送至北京。京都局势趋于稳定。(《清史稿》卷一二八,多尔衮传)

就这样,多尔衮剑及履及,在几个月时间里,干净利索地把北京乃至北方地区换成了另外一副模样。真个是“大河以北,传檄而定矣”。由此,他很自然地开始谋取天下之大一统。

在向南方进军、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及其指挥下的八旗军队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阴保卫战之后的屠城、湖南湘潭争夺战之后的屠城等等。

前三次屠城,发生在顺治二年,大体上是由豫亲王多铎等人主导。这是三座江南名城,尤其是扬州,历来是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中国人的人生乐趣或目标之一。那是一座很早就拥有了百万人口的美丽都市。有记载说,连续十天的屠城后,这座城市里剩下的人口大约不超过千人。

湘潭争夺战发生在大清朝定鼎中原四年多以后。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第二次拿下湘潭后,下令屠城,从正月二十一日开始,“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半个月后,一位名叫汪煇的读书人来到湘潭,看到的景象令他魂飞魄散——“但见尸首纵横满地”,“全城所余人口不满百人,受伤未死者数十人”。(《希青亭集》,汪煇《湘上痴脱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