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岳飞以后的最大冤案:袁崇焕之死(第8/8页)

就这样,从大明天启六年、后金汗国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下重创努尔哈赤起,到大明崇祯三年、后金汗国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止,在皇太极与袁崇焕长达四年的博弈中,如今终于分出了成败胜负。

平心而论,不管是行险还是行诈,皇太极胜得超越、豪迈、大气;而袁崇焕,其杰出的胆略与才华也确是不同凡响,他的失败实际是败在了皇太极、崇祯皇帝、他的同事和人民,再加上帝国制度与政治文化传统联合绞杀的政治迷局之中。

袁崇焕的死和大明帝国的死一样,其内在逻辑无可回避。不同之处在于:袁崇焕的死令人扼腕叹息;而大明帝国的死,毫无值得惋惜之处,这个烂透了的政权早就该死了。

事实上,对于这个王朝死去需要扼腕叹息的地方,仅仅在于其死去的过程拖得太长、民族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过高而已,而这可能恰好是大明帝国臣民所必须承受的。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反省。袁崇焕被捕之后,大明朝军队兵败将死,帝国腹心京畿地区百孔千疮,一片糜烂。

——除袁崇焕外,被视为帝国柱石的一代名将满桂战死,被袁崇焕倚为臂膀的大将赵率教战死,帝国军队中高级将领有三十多人战死、被俘、投降或失踪;

——后金汗国军队经过的地区,敌军未到便已经逃亡一空的有良乡、滦州、香河、固安、张家湾;城中一空而敌军并未进入的有霸州、三屯;投降数日后敌军方才姗姗而来的有玉田、迁安;军队先降而行政官员尚不知情的有遵化、永平(即今天之河北卢龙);插上降旗而敌军并不理睬擦城而过的有顺义;敌军压城后没有反应不知是想降还是想战的有房山;敌军来后降、走后守的有乐亭、抚宁。(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党还醇良乡殉难)

上述情形明白无误地宣示出下列判断是有根据的:

——大明帝国不仅仅是在打一场完全缺少总体战略指导的战争,而且是在为以往欠下的一切,连本带利地付出代价。这个帝国从此变成了一个正在解体中的帝国。

史书记载说,由于组织工作过于缺乏水准,这次来京入援的地方部队中,很多将士不但领不到军饷,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由此导致了不止一次的哗变。当时,陕西发生饥荒,盗贼蜂起。皇太极兵临京师城下后,延绥、固原、甘肃、临洮、宁夏五镇总兵全部率兵进京勤王,西北一带地方空虚,致使遭遇灾荒的当地饥民暴起为寇之后,迅速蔓延。而山西巡抚率领五千精兵驰援北京时,由于调动没有章法,将士疲于奔命,且没有粮饷供应,结果饥寒之兵抢掠民间以充军用。事发后,那位巡抚被捕,五千劲卒一哄而散,就这样西北援军纷纷溃散。许多证据显示,那些来自上述地区的哗变军人,烧杀抢掠着踏上了回乡之路,很快汇进了当地的农民暴动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暴动农民中的勇猛战士,有的还成为最为著名的农民军领袖,譬如,有记载说,李自成就是甘肃总兵杨肇基部下的把总,他就是在此次赴京勤王途中,走到金县时哗变的。(《明季北略》卷五,李自成起)

这个国家烽烟四起再无宁日,大体上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

而亲身体会到了这一切的后金汗国将士,士气高昂饱满得似乎要爆炸。他们纷纷要求皇太极下令攻打北京城。皇太极意气风发,微微一笑,说道:

“现在拿下皇城里的那个傻小子,易如反掌。不过,他们疆土大,根基还在,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垮掉的,得之易,守之难,不如练好我们自己的精兵强将,等着天意亡他那一天。”(昭槤《啸亭杂录》卷一,太宗伐明)具有这种头脑的一个人,他的确有理由蔑视自己的对手——崇祯皇帝,那个自我感觉极好的“城中痴儿”——皇城里的傻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