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这个汗王不简单(第8/8页)

同年四月,皇太极举行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将国号的汉语称呼大金改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元年。从此,后金汗国的天聪汗皇太极成了大清帝国的崇德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据说,大金和大清只是汉字不同,在满文中是一个字,在满语中的发音也一模一样。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太极志在天下,方有这中文的一字之变,以防止中原人民将对宋时大金国的深刻恶感,转移到如今的大清国身上来。为此,皇太极还在写给大明帝国皇帝的信件中,专门申明自己和当年的大金是两回事儿,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又据说,在整个盛大典礼中,所有外国来宾和使节中,只有朝鲜使臣拒绝参拜,不行大礼,为此,甚至和皇太极负责礼宾的部下们撕扯起来。急于表现对皇帝无限忠诚的礼宾官员们推搡殴打这些外国使节,摁着他们的脑袋,强行让他们下跪。这些朝鲜外交官“衣冠尽破,虽或颠仆,终不屈腰”。就是说,他们的衣服被撕坏,人被打翻在地,却始终不肯屈膝。这些朝鲜使节公然宣称:他们只知道有一个大明皇帝,不知道还有其他皇帝。为此,皇太极切齿痛恨,曰:“朝鲜国王这是成心和我过不去。”(《清太宗实录稿本》,崇德元年)由此,下定了再征朝鲜的决心。

此时,朝鲜国王殷切期盼大明帝国皇帝能够像当年鼓励自己时所说的那样,励节弥坚之后,出兵干掉大清国。可惜,大明皇帝只是给他派来了一位军事顾问,帮助他视察防务,共同制订防御战略,并给他带来了许多鼓励的言辞。除此,没有一兵一卒。

当年十二月一日,改大金为大清、正式称帝半年多的皇太极,御驾亲征朝鲜。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朝鲜军民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仍然拼死抵抗,用鲜血和生命坚持维护自己心中的正义。朝鲜都城被围困四十七个日夜,京城附近和京城以北之各道、州城全被践踏破碎,变成废墟。蒙古八旗攻取咸镜道,一路死者遍地,房屋尽毁为灰烬,数月之后,犹不闻鸡犬之声,三年以后,方才又见人烟。最后,朝鲜国王宣布投降,并经受了极大侮辱。

当时,皇太极要求朝鲜国王必须举行投降典礼。于是在京城郊外的汉江边上,背山面水筑受降台。正月三十日,朝鲜国王在满城痛哭声中,出西门,来到受降台下的后金大帐。从大帐直到受降台边,两旁站立着数百名身穿艳丽服装的朝鲜美女,泪眼婆娑地注视着她们的国王亦步亦趋走向受降台,向皇太极行君臣大礼并谢罪。

和上次战争一样,早已没有了袁崇焕的大明帝国这一次也是毫无作为,毫无悬念。战争进行的时间表也差不多,正好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所有军事、政治、外交行动。

不同的是,这一次,朝鲜被后金汗国彻底征服了,双方由兄弟之国,变成君臣之国。还有一个不同是:皇太极下令班师回銮时,朝鲜国王率群臣出京城十里跪送。

朝鲜这回真的成了大清国的附属国。从此,大明帝国的忠实属国,变成了大清帝国的藩属。大明帝国再也没有能够信得过并给予自己有力支持与援助的朋友了,哪怕是声援都没有了。非但如此,那只顾自己、置朋友于危难之中而不顾的巴掌,现在必然地打回到了自己的脸上:在未来大清对大明的战争中,朝鲜每次都要出兵、出军马钱粮帮助大清来打大明。

战争结束后,朝鲜几位力主抗金的大臣被交给了皇太极。这些大臣坚贞不屈,至死不向皇太极屈膝下跪,并口口声声称后金汗国使臣为“胡差”,称后金汗国为“贼奴”,称后金汗国的书信为“虏书”,甚至称皇太极为“贼酋”。他们在皇太极面前侃侃而谈,坚持认为只有大明朝才是天朝,只有大明皇帝才有资格称为天子,后金汗国不过是寇虏、是夷狄之邦而已,哪怕就是入主了中原,也绝无百年气运。史书记载说,皇太极盛怒,将这几位志士斩之;然而,气却不能不为之所夺。

战后,皇太极命令汉军八旗和投降的朝鲜水师围剿留在朝鲜的大明军队,战斗进行了数月之久,直到弹尽粮绝。此役,驻朝明军全军覆没,战死者共计四万七千余人,被俘者约三千人。这些战俘最后全部被朝鲜军队杀死,而且据说杀戮得极其惨烈。

史书记载,当时受刑者大呼:“我大明天朝有什么对不起你们朝鲜,你们这么对待我们?”行刑者告诉他们说:“朝鲜对大明朝忠贞不贰,仁至义尽;而大明朝见死不救,袖手旁观,实乃猪狗不如。”

就此,大明帝国,终于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了。

只是,不管朝鲜变成了什么,大明帝国已经都顾不得了。事实上,此时大明帝国皇帝的苦恼,决不会比朝鲜国王的更少。他一再痛苦地发现:没有什么人能够帮助自己摆脱那恼人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