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这个汗王不简单(第5/8页)
在努尔哈赤的铁血政策下,太多辽东汉人沦为女真人的奴隶,读书人为了逃避屠杀,隐名埋姓,沦为奴仆。皇太极下令,以科举考试的名义,在这些奴隶中选拔富有学识的人,并严令不许任何王公亲贵阻拦他们手下的奴隶参加考试。结果,数百名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被充实进各级政府部门。其中,就包括了前清时代的名臣,如宁完我等人。
发生在祖大寿身上的故事则应该算是另一类典型——
与北宋末年出身于显赫的军人世家、自己也成为优秀军人的种师道一样,帝国著名将领祖大寿,出身于大明晚期的祖氏家族。这也是一个显赫的军人世家,帝国优秀的高级将领中,好几位都是从这个家族中走出来的。那位当时威名赫赫备受尊敬、后来名声坏到了极点的吴三桂,就是祖大寿的外甥。
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军人,皇太极对祖大寿很欣赏,可能是惺惺相惜,也可能是为了做给其他祖氏家族的军人看。
大凌河保卫战中,祖大寿弹尽粮绝,不要说军马,全城军民连草根、树皮、皮甲也都全数吃光、木头柴火烧光了,已经开始用死人骨头作柴、烧着吃老人和孩子了。为了保全追随自己的一万多军民,祖大寿硬着心肠杀死一位誓死不降的助手何可刚,投降了皇太极。然后,又欺骗皇太极,说是要回去招降自己的部下亲族,皇太极同意了。结果,祖大寿跑回明军防地锦州后,再无下文。十余年过去了,在松锦大会战中,祖大寿又一次弹尽粮绝,再一次落到皇太极手中,皇太极依然给予了这位虽然欺骗过自己但确是一位好汉的败军之将以极高礼遇。
当时,两次和祖大寿在一起的还有副将祖泽远。祖泽远面对皇太极,恐惧至极,因为他不但上次违背诺言,和祖大寿一起骗了皇太极,而且在后来两军对阵时,还曾经专门将炮口对准了皇太极轰击。皇太极对于惶恐得要死的祖泽远表现得挺大度,说:“你明知道是我,还要对我开炮,的确是太对不起我,太过分了。不然我也不会说你。我对人有什么看法,总是要在心里反复掂量,然后,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过去了就再也不存在心里。你年轻,以后好好干吧,就算是报答我了。”据说,祖泽远感动得泪流满面。(王先谦《东华录》)
这种事情,说说容易,口头上似乎谁都不难做到,若事到临头真的要去做时,可就并不那么简单了。
天聪四年、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攻打永平(今天河北省卢龙县)时,大明户部郎中陈此心归降后又要逃跑,被捉,审讯后定为死罪。皇太极说:“既然他不愿意留在这儿,就放他回原籍去好了。”结果,不但没杀他,还给了他两匹马、四头驴、二十两银子,让他带着妻子家人,去他随便想去的任何地方。(《清太宗实录》卷六)
皇太极有一个极有东北或者中国特色的规定:凡有大明官员来降,八旗旗主必须轮番设宴款待,每五天举行大宴一次。届时,宰牲设宴,觥筹交错,酒喝到一定程度,大家其乐也融融,以至于整个沈阳城都仿佛喝醉了一般,到处是摇摇晃晃的酒鬼,到后来,由于来降的汉官过多,一天之内常常要开宴会数次,并屡有赏赐:房屋、土地、牲畜、衣物、财帛等等。甚至发生过令满族官员腾出房子,让来降汉官居住的情事。他不止一次对王公贝勒们讲:朕对于这些汉官不吝赏赐,不厌其烦,就是为了让人心悦诚服,以图大事。(《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二)“只有多得到人才才是最可喜的。金银珠宝都有用完的时候,要是得到一两个贤能之人,对国家有帮助,那带来的好处可就无穷无尽了。”(《满文老档》,太宗卷二十七)有证据显示,当时,许多汉族官员所享受的待遇和积累起来的财富,甚至超过了同级别的满族官员。
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些政策,皇太极制定法律,严厉惩处随意戕害汉人的行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自杀害降民者,以死偿命;强取民物者,加倍赔偿。”(《清太宗实录》卷五)为此,他多次发表谈话,并当面告诉没有严格执行该法令的贝勒爷:若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将被视为作乱祸首,连同妻子一律处死,绝不姑息。(《东华录》天聪七年六月)二贝勒阿敏之所以倒霉,应该说,和皇太极的此种思路不无干系。
仔细翻检史料,平心而论,找不出皇太极做这些事情时心理阴暗、龌龊的证据。他做得坦诚、磊落,其胸怀与古代明君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比较起来,似乎也不遑多让。倘若没有偌大格局的器量、胸怀、雄心和抱负,恐怕是断然做不到的。与努尔哈赤比较起来,其高下相差就太多了。史书记载说,皇太极的这些做法,的确令当时的许多汉官心悦诚服,甚至达到感激涕零的程度——“似此豢养之恩,虽肝脑涂地,实难报万一也”。(《清太宗实录》卷十七)话说得虽然让人起鸡皮疙瘩,不过,可能确也道出了当日的实情。特别是,若想一想大明帝国崇祯皇帝,荼毒那些同族同种的臣子如猪狗草芥一般的情形,则更加令人无法不感慨万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