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万历皇帝与最怪异的战争(第7/8页)
战争进程大体如下:
截至二月中旬,明军陆续集结到宽甸、辽阳、沈阳、开原铁岭间四个地方的部队约为八万八千五百九十余人;此外,还有朝鲜军队一万人左右,叶赫部一万五千人,共计十一万三千六百余人;再加上其他土司、镇道的游兵散勇,明军总体上有十四万人上下。相对努尔哈赤的六万人马而言,这仍然是一支压倒性的力量。
问题在于,这些部队仓促集结在四个地点,而这四个地点散布在一个长达四百里的扇面上,各点之间山高水长、地形极其复杂,彼此很难相互呼应支援。此时,万历皇帝和中央政府完全不管千里之外的实际情形,每天只是用最高一级信号旗——红色信号旗催促进兵,于是,前敌最高统帅只好命令四路部队分头前进,在宽甸、辽阳、沈阳、开原铁岭间的四百里扇面上齐头并进,向兴京—赫图阿拉做球心状运动式攻击,希望能够达成分进合击的战役目标。
这四路大军是:
南路由辽阳总兵刘綎为统帅,于宽甸经由董鄂路即今日之辽宁省桓仁县,北向攻击兴京—赫图阿拉的东南侧。此路明军人数约一万人,号称四万,一万人的朝鲜军也划归此一路。后来,战争结束后,努尔哈赤坚定相信,这一路就是有四万多人。
中路右翼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统帅,由皇帝亲自点名任命。此路由辽阳出发,经清河东向攻击兴京—赫图阿拉的正面。此路大军人数约二万五千人,号称六万,战争结束后,努尔哈赤宣布战果时,也认为该路敌军为六万人。
中路左翼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统帅,集结于沈阳,沿浑河河谷出抚顺,经由苏子河河谷,会同中路右翼军李如柏,共同攻击兴京—赫图阿拉之正面,此路大军兵力约三万人,号称八万。
北路以开原总兵马林为统帅,约一万人,加上叶赫部落的一万五千人,兵力约二万五千人,号称四万人,任务是集结于开原铁岭之间,出三岔儿堡——抚顺东北九十里处,进入苏子河流域,攻击兴京—赫图阿拉的北侧。
约定各路部队于二月二十一日分别由各自集结地同时出发,三月二日中路左右翼两军会合于二道关,又名尚间崖,然后,四路大军以炮声为号,齐头并进攻击赫图阿拉。
当时,据说是为了在心理上起到恐吓的作用,大明军队号称四十七万,并且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保密工作,致使努尔哈赤对明军在行军路线、行军时间、部队统帅人选等方面了如指掌。因此,当杜松所率领的中路左翼大军,从沈阳出发,沿浑河河谷经抚顺进入苏子河河谷时,努尔哈赤已经知道这是一支号称八万、实则三万的部队,于是,努尔哈赤调动全部六万八旗部队,将第一次打击对准了杜松所部。
三月一日,杜松于漫天大雪之中,饮酒赏雪,并大醉,然后乘酒兴渡过寒冷刺骨的冰河,导致携带辎重的大部队没能过河。杜松遂兵分两路,一路大部队留在河对岸萨尔浒山下,扎下大营,渡过河去的一部分部队由他亲自率领,前去仰攻界凡山上的吉林崖。当日晨,努尔哈赤率军由兴京—赫图阿拉出发,下午到达萨尔浒山以东、界凡山以南地区,将杜松的两支部队从中间隔开,使双方的联系完全中断。然后,努尔哈赤也兵分两路,一路为六旗兵马,约四万五千人,前去攻打萨尔浒山下约两万人的明军大营;另一路为两旗兵马,前去吉林崖,援助并夹攻杜松率领的部队。是时雨雪交加,明军携带的枪炮火器受潮后无法使用,在八旗铁骑的攻击下大败。入夜时分,萨尔浒山下的大营已经全军覆没,努尔哈赤随即将得胜后的六旗兵马全部调到界凡山下,围攻杜松所部。杜松率军拼死激战,终于多处负伤后,力战一夜而死。大明中路左翼军就此全军覆灭。
同是三月一日,大明北路军马林所部已经到达尚间崖。他下令兵分三路,成品字形扎下营盘,以便互为犄角。三个营地相互间隔约三四华里。当日入夜,马林的侦察兵报告他,杜松正在相隔十五六里地的吉林崖苦战,马林没有前去救援,只是下令各营严密防守,直到杜松全军覆灭。
三月二日,努尔哈赤率得胜之师来到尚间崖下。他先割断了马林大营与一个犄角的联系,然后倾力攻打这个犄角。最后的结果是:这三个本来应该相互呼应、相互支援的犄角,不光是不支援友邻部队,他们自己相互之间也是谁也不呼应谁,谁也不支援谁,最后,自然被努尔哈赤一个一个地各个击破。
与这一路大军同时行动的叶赫部一万五千兵马,则根本没有投入战斗,马林所部全军覆灭后,这一万五千兵马悄悄离开前线,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