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成梁:努尔哈赤的杀父仇人和庇护神(第7/8页)
随后,六十六岁的李成梁,离开辽东总兵位,以帝国伯爵的勋位来到北京享受富贵荣华。此后十年间,辽东总兵八易其人,辽东局势糜烂。李成梁以七十六岁高龄,被帝国重新任命为辽东总兵,再次主持辽东军事。其时,他和他的亲族部下全部功成名就,富贵已极。在他们中间,贪赃枉法已经成为常事,史称“暮气深重”。从一般情形判断,这样一批人,能够不给帝国帮倒忙已属万幸。后来发生的一切显示,帝国的确没有这样的幸运。
从大明万历二十九年到大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1—1608年),李成梁再任辽东总兵的七年间,努尔哈赤的羽翼基本丰满。就是在这一年,因为放弃辽东六堡这一重大举措,李成梁受到熊廷弼等人的弹劾。年逾八十的李成梁申请退休,得到皇帝批准。至此时,他本人算是安全着陆了。而他做的这件事情,却对大明帝国和努尔哈赤双方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不论当时还是后世,都有人将此举看成是李成梁和万历皇帝二人的“亡明之举”。
这件事情,发生在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底(公元1606年)。当时,年逾八十即将退休的李成梁,突然上书皇帝,请求万历皇帝批准,准备主动放弃宽甸六堡及其周边的八百里国土,将其事实上让给努尔哈赤。
这六座堡垒分别是:孤山堡、宽甸、长奠、双堆儿、长岭、于散,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宽甸、凤城、本溪境内。这些堡垒,向南为辽东卫所的前沿要塞,向西则可屏蔽辽沈腹心地带,向东与朝鲜遥遥相望,向北成为抗御蒙古骑兵的第一线。
这六座城堡,地势险要,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本来,这六座堡垒早已存在,后来由于维护不善,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堡垒要塞的作用。三十多年前,刚刚在辽东崭露头角的李成梁极力主张修复整治这些堡垒,得到张居正的支持。于是在做了一些规划和调整后,重新整治好了这些国防线上的要塞,环卫土地八百多里。随后,设粮仓、建学校、开关市,致使各地无地农民纷纷前来定居,最后竟多达六万多户,在捍卫祖国边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是李成梁当年的诸多功绩之一。
如今,正值努尔哈赤渐成气候,对大明帝国构成巨大威胁之际,李成梁却以和当年主张修复时同样坚决的态度,主张放弃这些军事要塞。理由是这些要塞孤悬难守,得不偿失。此议一出,立即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对。边疆土地,尺寸是宝,哪里可以说不要就不要了?偏偏万历皇帝几乎是无条件地欣赏和信任李成梁,竟然问也不问就稀里糊涂地批准了这个计划。致使努尔哈赤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八百里土地,并自动消除了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与威胁。
当时,在这些堡垒的环卫下,六万多户人家——差不多有二十多万人口安居乐业于此。迁徙令一发,这些人民立即变成了流离失所的无家可归者。如果说,在此之前,李成梁曾经多次对敌人“犁庭扫穴”,从而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话,那这一次,他是在对自己的祖国人民实行“犁庭扫穴”了,而这些人民本来应该是由他来保卫的。
史书记载,李成梁出动大军,强迫这些居民撤退到辽东腹心地区。时值冬季,被捣毁了房屋的百姓于东北的冰天雪地中被强制迁离。许多青壮年人口不堪忍受,愤而投奔努尔哈赤,为他增加了许多宝贵的人力资源。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做了这件事情的李成梁,竟然以招徕民众的理由,向中央政府报功。而令人加倍无法理解的是,皇帝居然就此下令,对李成梁及其他一干有功人员予以高级别的嘉奖。
遥想当年,努尔哈赤得到李成梁这些动用军队都不一定能够得到的、无比珍贵的礼物时,想必是欣喜若狂,必定在内心深处对李成梁充满感激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那些帝国高级官员,在缺少制度性约束的情况下,为了一己私利,可以丧心病狂地把国家利益转化为私人交易。
很快,辽东弃地的真相传到了北京。监察官员开始上疏弹劾李成梁欺君误国,行同通敌,并正确指出:这些要塞的放弃,必将成为未来之大患。万历皇帝看到这些弹劾奏章后吓了一跳,连忙下令调查核实。都察院派遣熊廷弼前去调查。
四个月后,熊廷弼的报告出来了,和监察官员的弹劾奏章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谁知,报告递上去后,便泥牛入海再无消息。其他人为此继续上疏,仍然是没有下文,后来,竟就此无声无息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
就这样,李成梁的心里算是彻底踏实了。即便当初努尔哈赤的祖父与父亲被他误杀,如今他也真的算是对得起努尔哈赤了。或者李成梁也许会在心中这样说:够了,我为这个国家做得已经足够多了!既然皇帝除了搜刮财物,根本就不愿上朝理事,不拿天下当回事儿,何必皇帝不急急煞太监呢?现在,该轮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