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努尔哈赤:大明帝国的忠实掘墓人(第8/8页)
孟古格格生活得很不幸:努尔哈赤是她的丈夫,叶赫部落是她的亲人和家乡。前一位叶赫部落酋长是她的堂哥,死在努尔哈赤的部下手里。这还不算,努尔哈赤下令将她堂哥的遗体劈成两半,只将一半还给其亲人。在笃信人死之后有灵魂可以转生的古代,这种做法的意思就是让你永远不能超生,在当时算是狠毒残忍到家了。
叶赫部落酋长金台吉,对抗努尔哈赤,兵败后纵火自焚未死,被努尔哈赤下令用弓弦绞死。两家结下的应是血海深仇。但是,叶赫部落的人仍然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除孟古可以被看成第一位皇后——皇太后之外,清朝的最后一位孝定皇后——隆裕皇太后也出身于叶赫那拉氏。康熙朝重臣明珠是叶赫部落酋长金台吉的嫡系孙子,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则是整个大清朝享有盛名的满族第一才子;鼎鼎大名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是大清朝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了,虽然不见得是好的知名度。
这种情形似乎蕴含了某种特殊的政治遗传基因密码,表明女真人并不以种族仇恨为政治分野的依据。
据说,金台吉自焚时曾发出毒誓:哪怕我叶赫部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你爱新觉罗。这句话似乎成了魔鬼的诅咒。二百多年以后,当大清朝葬送在慈禧老太太手中时,曾经有人油然想起这句不祥的咒语。
在血腥和杀戮中发育出来的制度,势必需要血腥和杀戮方能维护。
平心而论,和那些古代游牧民族的英雄如成吉思汗等人比较起来,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
除此之外,真的看不出他还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假如不是因为这两个儿子,他和他的什么八旗制度可能像“四长制”、“大人会议”之类一样,早就烟消云散在历史的尘埃里面了。
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下令迁都,将首都由辽阳迁到了当时还不到辽阳一半大小的沈阳。
努尔哈赤迁都的理由特别有意思。他说:“沈阳四通八达,如果想向西讨伐大明,渡辽河,路直而且近;要想向北征伐蒙古,两三天路程就够了;若是南向进攻朝鲜,走清河一路即可。沈阳的浑河与苏子河相通,在咱们老家苏子河源头伐木顺流而下,木材都用不完;想出游打猎,这儿山近野兽多,而且河里的鱼虾之利也可以兼收并蓄矣。”
就这样,前一半,表现了一位游牧渔猎部落酋长成为后金汗国汗王的雄心勃勃;后一半,则从后金汗国汗王退回到了一个游牧渔猎部落酋长。
事实上,这就是努尔哈赤。他到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
其实,与其花时间讨论努尔哈赤及其八旗制度究竟为历史贡献了什么,实在不如深入考究一下:为什么大明帝国——一个发育得如此成熟、如此富庶、如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饶、自我感觉又如此之好的国家,怎么就会被一个人口还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发展刚刚离开渔猎时代、起家于穷乡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狈,最后竟至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