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北海大帝(第2/4页)
“刚勇者”埃德蒙在战争中受了伤,他手下的大部分贵族都牺牲了。埃德蒙带着残余的部队逃到了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一个岛屿上,在这里同克努特签订了协约。协约规定: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北部属于丹麦人管辖,埃德蒙继续统治英格兰南部地区。此外还规定,两位君主之间先离世的那一位要把自己的土地让给另一位活着的君主,后者的后裔将统治整个英格兰王国。
这份协约其实相当于埃德蒙无条件地向克努特投降了,因为协约双方当时都可以看出身负重伤的“刚勇者”埃德蒙可能不会活多久了,而克努特却正值中年,精力旺盛。事实上,这份协约可能只是为了在形式上对埃德蒙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表示认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段保证了丹麦人对英格兰的统治,保证了以后丹麦统治者绝不会蒙受被赶出去的羞辱。
无论如何,没等多长时间克努特就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埃德蒙没过多久就去世了。1017年1月6日,克努特加冕成为统治英格兰的第一位维京国王。当初阿尔弗雷德大败维京人,但距那次胜利还不到100年的时间,他的后裔就把整个英格兰都让给丹麦人了。
如果说历史教会了克努特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维京人要坐稳英格兰国王的宝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克努特之前就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加冕礼了,因为英格兰人宁可让他们最不看好的本国君主来统治自己,也不愿让一位外邦的君主来统治。这一次克努特觉得情况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加冕后他就开始加强自己对英格兰的控制。
克努特非常残酷地打压了一切潜在的威胁:他处死了“刚勇者”埃德蒙的弟弟和当初支持埃德蒙的很多伯爵;考虑到伊德里克·斯特雷奥纳曾先后背叛过埃塞尔雷德和埃德蒙,克努特就把他处死了,并把他的头颅悬挂在伦敦桥上。185但并不是所有当初效忠埃德蒙的人都遭到了杀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戈德温的例子。戈德温有丹麦人的血统,他曾经对埃德蒙忠心耿耿,因此在他前来投奔时克努特很怀疑他。当时克努特问他为什么要信任一个不久前还是他的劲敌的人,戈德温回答说他曾经坚定地效忠自己的国王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克努特不应该怀疑他。他还说,克努特应当提防的是那些在战争期间立场不坚定的人,当初眼看埃德蒙注定要落败,他自己却还忠心耿耿地跟着埃德蒙。戈德温反问克努特他的英格兰盟友伊德里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番话给克努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封戈德温为首位威塞克斯伯爵,还把他妻子的妹妹嫁给了戈德温。此前戈德温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贵族,现在却成了英格兰最有权势的伯爵。
为了加强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克努特与之前的英格兰王室联姻。埃塞尔雷德的遗孀爱玛是诺曼人,不管从资质还是年龄上来说,她都是最佳人选。为了重获王室的权力,爱玛宁愿抛弃自己的两个儿子。此前克努特已经娶过一名英格兰女子,即北安普敦的艾尔夫吉福(Aelfgifu of Northampton),现在他巧妙地把这个事实隐瞒了。艾尔夫吉福就这样静静地退出了,爱玛和克努特成婚了。这桩婚姻非常美满,没过多久爱玛就为丈夫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为哈德克努特(Harthacnut)。克努特和前妻已经有两个儿子了——斯韦恩(Swein)和“兔足王”哈罗德(Harald Harefoot),因此不怕王位后继无人。
截至这个时候,克努特已经击溃了所有反对势力,所以他解散了自己的军队,只留了40艘战船,船上的士兵就是他所有的常备军了。为了给那些退伍军人支付酬劳,克努特需要募集总量达7.2万磅的一大笔白银,这个数目是埃塞尔雷德统治时期支付的所有赔款的一半。能否筹得这笔白银可以体现克努特对英格兰的控制是否有效,也可以体现英格兰的财力是否充足,最后克努特做到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克努特正是利用当初埃塞尔雷德建立的丹麦金来筹集资金的。他派出一些官员向英格兰人最后一次收取丹麦金,然后将这些资金支付给曾经征服过他们的军队。但克努特刚解散了自己的军队,丹麦国王哈拉尔二世就去世了。
克努特手中只有少量的英格兰军队可供调遣,他又募集了一些维京雇佣兵,然后出征丹麦去争夺王位。这次战争很具有讽刺意义,经过了200多年的屈辱后,现在局势终于逆转,轮到英格兰军队去征服丹麦了。在戈德温伯爵和其他几位英格兰贵族的陪同下,克努特出征丹麦,他的军队长驱直入,扫除了途中所有的抵抗,直捣丹麦首都耶灵。186这次战争之后,丹麦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征服期,这在维京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征服统治。战争结束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丹麦人就承认克努特为自己的国王,把他视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领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