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维京国王(第2/2页)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哈拉尔严禁海盗们像过去一样在夏天出海劫掠,因为出海劫掠的结果会导致出现很多势力庞大的海盗王,他曾为了打败这些海盗王花费不少心血。现在要出去劫掠的话,必须得到哈拉尔的授权或者准许,这激起了挪威很多老海盗的反对。因为不堪忍受哈拉尔的专制,他们纷纷逃离挪威,去了更加自由的冰岛、奥克尼郡或者法罗群岛。
如果哈拉尔真的是为了得到一个女人的芳心而去统一挪威的话,那这想必是他付出的最高昂的彩礼了。据说在哈拉尔在位的50多年间,他共娶了200名妻子;儿子更是多到不计其数,哈拉尔都不知道该怎样安置自己的那么多儿子。甚至在六七十年之后,挪威的每一个贵族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哈拉尔一世的后裔。
如此多的子孙后裔,几乎破坏了“金发王”哈拉尔一统挪威的丰功伟绩。哈拉尔后来挑选了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即“血斧王”埃里克(Erik Bloodaxe)继承王位。为了维护统一,哈拉尔还同儿子共同执政了几年。但如果王位继承人能少一些或王室成员都能够规矩一点的话,这种维护统一的举措可能还能起到一定作用。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埃里克竭力削弱王室后裔的势力,他斧刃上的血迹大多来自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166他还杀害了无数反对自己统治的贵族。后来埃里克的一个弟弟从英格兰回到了挪威,他叫“善良王”哈康。哈康因为从小在英格兰长大,所以才免遭埃里克的残杀。“善良王”哈康带着一支英格兰军队来到挪威,埃里克还未迎战就投降了。他已经厌倦了挪威,同样,挪威人也厌倦了他的统治。此后埃里克便离开了挪威,去了英格兰葱绿的牧场。
哈康是哈拉尔最小的儿子,是哈拉尔晚年时才出生的。事实证明,与他的兄长埃里克相比,哈康更具管理国家的才干。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不落俗套的将帅之才。后来遇到埃里克的儿子率军来袭,哈康便在一座山上击溃了他们。由于山上的杀戮十分残忍,血流成河,这座山后来便被命名为“血山”。两年后,埃里克的侄子又率军来犯,哈康便将军队分成10组,让他们沿着山脊分开驻扎在不同的地方,每一个营地之间都离得很远。这样一来就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哈康的兵力远比实际人数要多。那些进犯的敌人闻风丧胆,慌忙掉头逃窜。
哈康除了在军事方面表现卓越之外,在宗教方面也表现得很有谋略,曾竭力将基督教引入挪威。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所留下的影响一样,基督教也能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发生彻底的变化。哈康在英格兰时可能就已经皈依基督教了。基督教之所以如此值得推崇,不仅是因为它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典范——就像弗拉基米尔曾看到的一样,上帝绝不允许有人挑战他在天堂的权威——还因为它可以教人学会认字,这是皈依基督教的一份免费福利。一个识字的君主,或者至少手下有识字者的君主,可以不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就让自己的想法为民众所知晓。在旧式的统治体系下,君王的个人影响力只能遍及他自身可以到达的范围,而君王的政令却可以抵达更远的地方。识字就意味着可以颁布统一的法令契约,可以颁布政令等,这些都是让一个王国团结统一的黏合剂。
但对于哈康而言,甚至对于以后的挪威历史而言,不幸的是挪威人是非常坚定的异教徒,哈康迫使民众皈依基督教的做法只是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可能再给他一些时间的话,哈康就成功地将基督教引入挪威了,但961年时埃里克的儿子们又率军来犯了。虽然最后哈康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但他本人却在本次战争中受了致命伤。
后来埃里克的长子“灰袍王”哈拉尔被推为新的君主,但他并没有什么实权。挪威当时内讧不断,一些势力较大的领主便向南发展,同丹麦王国结为同盟。这些领主认为如果埃里克的儿子向丹麦求助的话,他们就可以打着丹麦军队的旗号侵略挪威了。“灰袍王”哈拉尔虽然最后赢得了王位,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曾向丹麦求助,所以他必须把丹麦国王尊为领主。挪威独立了不到100年的时间,之后就又陷入了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