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末代英王(第2/3页)
几周之后,古特仑和他30个最有名的手下来到阿尔弗雷德的阿塞尔纳要塞,在此接受了洗礼。阿尔弗雷德是为他洗礼的教父,为了纪念自己的哥哥,阿尔弗雷德授给古特仑的洗名是“埃塞尔斯坦”。这位新加冕的基督教君主随后又被授予了一块永久的领土。66威塞克斯和麦西亚西部的领土归为阿尔弗雷德的领地;而麦西亚的东部和东盎格利亚属于维京人的势力范围。威塞克斯奉行英国的法律和习俗;而维京人则遵循丹麦的风俗。
古特仑的领地后来被称为“丹麦区”,其合法地位一直保持到了12世纪末。剩下的异教徒大军,也许此时才算是异教徒,有的选择在麦西亚定居下来,有的则去了欧洲大陆,继续他们的掠夺生涯。古特仑似乎平静地度过了余生,最终于890年,在东盎格利亚逝世。
战胜了自己强大的敌人,大部分人会觉得已然知足,但是阿尔弗雷德的目光更加长远。他明白与一个维京统治者保持和平的关系,并不意味着维京人会就此停止掠夺,不管这个统治者的地位有多崇高。他必须把王国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在维京人再次袭来时,抵挡住他们的攻击;必须把威塞克斯建成一个能够抵御另一支异教徒大军的堡垒。
维京人的机动性是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阿尔弗雷德针对这点做了特别部署。他加强了城镇、桥梁和道路的防守,在整个威塞克斯境内修筑了大量的要塞堡垒。15年的时间里,各种要塞堡垒遍及整个王国。无论哪里遭到袭击,英军都能从多个据点赶去支援。接下来,阿尔弗雷德重新组建了军队,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由国家税收供养的常备军,代替了以往不可靠的农民兵团,他甚至开始建设海上舰队,试图以此来挑战维京人的海上霸权,尽管结果令人失望。67
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他还改革了货币制度。在他加冕之初,英国银币的含银量非常少,银币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他不知用了什么办法,使得银币的含银量得到提升,也许用了从维京人那里没收来的财宝,也许是开采了某些罗马古矿,又或者是发现了某些陪葬的宝藏。他从来没有解释过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也成了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的谜题。
10年之后,大局稳定,阿尔弗雷德开始扩张自己的领地。他把维京人赶出了伦敦,与古特仑签订了最后的协议,重新划定与丹麦区的明确界线。新的组织管理并不是阿尔弗雷德的军队变强大的唯一原因,他意识到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会成为一种优势,或者至少军官应该能够识字。他不可能无处不在,因此如何保证把详细的作战计划传达给自己的部属就非常关键。有鉴于此,他颁布了一条命令,要求所有的军官必须“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否则就要交出自己的军权”。68
这条命令对尚武轻文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阿尔弗雷德不得不对其做出调整,允许军官任命一个有文化的人,帮助他们处理一些需要读写的事务。但是他坚持主张增加威塞克斯境内学校的数量。尽管他自己并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并且明白听取比他聪慧的学者的意见有多么重要。
有鉴于此,他整理了一套文人必读书目,而且——至少传闻如此——亲自把其中一些书籍从拉丁文翻译成了英文。他最喜的书是波伊提乌(Boethius)的《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他从这本书里挑选了自己的墓志铭:“我希望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死后留在世人心目中的尽是美好的形象。”
阿尔弗雷德引领的学习热潮也推动了宗教的复兴,因为教堂和修道院正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人们重新捐建了许多教堂,修士们也再次开始抄写经文。法律重新确立下来,贸易也开始逐渐恢复。
不幸的是,这一切使得威塞克斯再次成为维京人掠夺的目标。892年,维京人再次袭来,阿尔弗雷德的改革是否成功,要看能否禁得住这次入侵的考验。朗纳尔·洛德布罗克的儿子率领着维京大军抵达威塞克斯后,大军分成了两队,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展开进攻。这次他们还带上了女人和孩子,很明显他们希望能够在威塞克斯永久定居。然而,两队都没有取得多少成功。几个月后,阿尔弗雷德率军与规模较小的一支队伍交战,最终成功用金钱换得了他们的和平离去。与此同时,他的儿子爱德华在埃塞克斯附近击退了另一支规模较大的队伍。两年后,丹麦人试图再次入侵,但是被阿尔弗雷德部署在泰晤士河的海岸卫队发现。卫队包围了他们,趁着他们登岸之际,放火烧掉了他们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