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异教徒大军(第3/4页)
第二年春天,王国联军直接朝着诺丁汉进发,试图通过闪电战迅速将其攻克。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而言,这是击败维京人的最佳时机。英格兰的军队在人数上远超伊瓦尔的军队,他们的作战动机是守卫自己的家园,而维京人则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战,只有活着才能享受财富。因此,如果他们觉着自己无法战胜对手,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撤走,甚至不会做出任何象征性的抵抗。在英国人看来,更为有利的条件是,伊瓦尔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他离开了自己的船只,也就切断了呼唤援军或者与其他军团取得联系的可能。伊瓦尔的军队无法得到增援,每伤亡一名维京战士,都会严重削弱其持续作战的能力。
伊瓦尔如今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他选择主动出击,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他的军队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毫无疑问,其战斗力要远高于英军。然而,即便是大获全胜,也无法避免伤亡。如果他选择躲在城墙之内,便要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补给问题更是关系战争成败的关键所在。正如拿破仑所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维持一支千人的军队,伊瓦尔每天至少需要2吨面粉,1000加仑的淡水。58动物的补给就更加困难了。伊瓦尔从英格兰人那里征用的500匹战马59,虽然与现代的骑兵团比起来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每匹战马每天至少需要吃掉12磅谷子和13磅甘草,加起来每天需要消耗超过6吨的粮草。如果马匹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营地之内,还会产生严重的卫生问题。马虽然吃得很多,但是消化吸收得很少。如果饲养得当,伊瓦尔的马匹每天至少会产生280加仑的尿和1吨粪便。
尽管困难重重,伊瓦尔仍然选择驻守城内,这无疑是非常聪明的选择。英军同样面临着补给的问题,而且由于其人数更多,因此可能会更早出现补给上的困难。此外,盎格鲁-撒克逊的军队由农民组成,他们只是在军队短期服役,无法完全离开他们的土地。如果伊瓦尔的物资能够为他赢得足够长的时间,英军最终将会撤去。
伊瓦尔是幸运的,他的战术取得了成功。威塞克斯方面的士兵需要回去收割庄稼,这件事显然更加紧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起程回家。伊瓦尔赢得了这场赌博的胜利,因为他相信他的战士要比敌人的农民兵团更能忍饥挨饿。伊瓦尔也由此向人们展示了他卓越的管理才能,特别是在调配补给方面,他要比笨拙的盎格鲁-撒克逊军人优秀太多。
麦西亚方面的军队依然在坚持,但是军队中弥漫着消极怠战的情绪,士气相当低落。当其士气低落到相当程度时,伊瓦尔提出了停战的协定。协议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是维京人撤回了约克。也许英格兰人向他们支付了一笔贡金,或者伯格雷德成了他们的代理国王。
伊瓦尔在都柏林似乎有什么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因此把军队交给了他的弟弟乌比掌控,自己则越过爱尔兰海,回到了都柏林。伊瓦尔走后,异教徒大军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加强对诺森布里亚的控制之上。接下来的一年相对和平,人们甚至相信格局已经稳定下来了。英格兰的一个王国被征服,另一个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维京人的进攻也许终于遭到了阻击。然而,869年,伊瓦尔又悄悄溜回英格兰,带着全新的计划回归到他的异教徒大军。
在另外两个完全保持独立的王国中,东盎格利亚更加富裕,更具诱惑力。如果维京人能够控制东盎格利亚的海岸,便能在北海区域为维京船只提供庇护。东盎格利亚境内的河流,尤其是著名的泰晤士河,连接着内河航运系统,直通英格兰的中心地带。伊瓦尔把麾下的军队分成两拨,然后正式展开了自己的计划。他的弟弟乌比率领其中一拨军队从约克出发,沿着罗马古道南下;而他则从海上沿着海岸航行,沿途掠夺了大量的城镇。他的计划是与乌比在东盎格利亚的首府塞特福德(Thetford)会师,然后迫使国王交出王位。
多亏了这条罗马古道,乌比才能及时赶到。尽管距离它修建之初已经过去了500年的时间,但是这条道路依然保存良好。乌比于初秋时节抵达彼得伯勒(Peterborough),放火烧了这座城市,还抓捕了所有的神职人员,将他们全部杀死。60接着他又率军向芬斯(Fens)进发,这是一片面积庞大而且几乎无法通行的沼泽地,把彼得伯勒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塞特福德和剑桥分离开来。
塞特福德既是政治首府,又是宗教中心,东盎格利亚的国王埃德蒙有座宫殿建在这儿。但是,毫无疑问,剑桥更加重要。早在1世纪时,剑桥的战略地位就已确立:周围都是沼泽,剑桥却在其中拔地而起,要想渡过剑河,必须要经过此地。罗马人看到了此地的重要意义,修建了南连伦敦、北通约克、途经剑桥的道路。剑桥不仅是陆上的贸易和军事重镇,还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因为从这里直到北海,全是可通航河段。因此,剑桥可以说是连接边境地区海陆交通的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