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查理曼的眼泪(第2/5页)

戈德弗雷德把从法兰克各镇俘虏的商人带回海泽比,以此来增加海泽比的人口数量,这种做法后来成了维京人增加人口的惯用手段。为了抵挡查理曼的侵略,他着手修建丹麦边墙。这是一堵巨大的土质城墙,顶部立着一排栅栏,西起北海东至波罗的海,贯穿整个日德兰半岛。

有了这座城墙的庇护,戈德弗雷德开始骚扰那位强大的邻居。他洗劫了数个法兰克的小镇,逼迫查理曼的一个盟友向自己倒戈。作为反击,一支规模不大的法兰克军队挺进北部,丹麦边墙首次派上了用场。戈德弗雷德的军队守住了阵地,因叛乱四起而焦头烂额的查理曼不得不用钱财来暂求安宁。

双方同意将艾德河(Eider)定为永久边界;戈德弗雷德表现出对战争的愧疚,提出亲自把人质送到法兰克帝国的都城亚琛35,以示和解的诚意。然而这些竟然都只是一场阴谋。查理曼为来年年初的竞选班师回朝时,戈德弗雷德率领200艘快艇,袭击了位于如今荷兰沿岸的弗里西亚。他要求得到100磅白银才肯离去,最后他从被围困的商人和农民那里搜刮到了这些银子。他的维京人手下把任何能带走的财物统统塞进了他们的船只。最后,戈德弗雷德更是挑衅地宣称弗里西亚海岸向北延伸的地区均为他的领土。

尽管投入此次袭击的船只很多,但袭击的范围却很小。经验丰富的查理曼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疆域不可能永远不变。这些协议最终免不了被撕破的命运。真正刺痛查理曼的是帝国的江山被人侵吞。

查理曼没有立即进行反击。他仅有的几艘船只完全抵挡不住这次袭击,更别谈在海上作战了,而陆地作战也有风险。查理曼才刚刚结束与撒克逊王国长达30年之久的殊死战争,这时他已经60多岁了,并不想再次陷入旷日持久的恶战之中。

不管怎样,查理曼的首要任务是要牵制住戈德弗雷德,守住海岸。法兰克缺少一支真正强大的舰队,而这点恰恰是维京人所针对的弱点。十多年来,丹麦的许多独立海盗团伙不断地侵袭法兰克海岸。一些大型的海盗团伙十分乐意接受查理曼用钱财换取保护的做法。他们在替查理曼守卫海岸,而查理曼却在召集军队,猛攻丹麦边墙。

戈德弗雷德的远征计划一直搁浅。那年夏天,一切都已准备妥当时,戈德弗雷德却被自己的一个手下杀死了。混乱随之而来,杀手的身份难以确认。后来有人称凶手是戈德弗雷德的儿子。这个儿子对父亲向来不满,最后因不满戈德弗雷德又娶了新的女人而一怒之下将他杀害。还有人认为凶手是戈德弗雷德的王宫侍卫36。但是不管怎么说,戈德弗雷德这个威胁消失了。查理曼对戈德弗雷德尔出尔反尔的行为极为恼怒。查理曼的传记作者艾因哈德(Einhard)称这位帝王曾经这样说道:“我为不能亲眼得见我的基督同胞在那些猪狗不如的恶魔的鲜血中载歌载舞而深感悲哀。”正如查理曼所预料的那样,他终究未能用北方匪徒的鲜血洗涤自己的双手。四年后,查理曼与世长辞,他的儿子路易继承了皇位。

失去了查理曼的有力领导,法兰克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最初,衰落迹象并不明显。他的儿子路易就像是更年轻、更有修养的查理曼。朝廷众臣更愿意称他为“虔诚者”路易,因为他不仅建立了井然有序的朝堂,更坚持鼓励文化艺术的发展。即便是在战场上,他的表现也并不比其名满天下的父亲逊色。在查理曼统治时期,路易就已经受命守卫西南边界的安全,防御工作一直做得很好。路易利用法兰克帝国的威势向潘普洛纳(Pamplona)地区和南比利牛斯的巴斯克地区施压,还洗劫了穆斯林控制的巴塞罗那地区。任何威胁到路易权威的势力都被他无情镇压,尤其是来自家族的威胁。加冕典礼上,路易逼迫自己所有未出嫁的姐妹去修道院修行,以避免她们未来的夫婿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817年,路易遭遇了严重的意外,这个前景广阔的崭新政权随之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改变。一次教堂礼拜仪式后,正当路易穿过连接亚琛大教堂和皇家宫殿的木质走廊时,走廊突然坍塌,导致许多朝臣重伤而死。受到这件事的严重打击,受伤的路易开始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指定他的长子洛泰尔(Lothair)为最高统治者,把剩下的权力分给了另外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

路易的伤势慢慢好转,但他打算分权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远在意大利的侄子伯纳德(Bernard)、意大利当时的国王,发现自己不久之后就会沦为属臣,于是立即起兵反叛。然而当路易带着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勃艮第时,毫无准备的伯纳德不得不弃械投降。伯纳德决定去见他的叔父,以求得他的原谅,并希望能继续留在意大利。路易却完全没有想过要原谅他。他将伯纳德抓回亚琛,以叛国罪论处,以此警告所有正在筹划谋反的家族成员。最终,伯纳德被认定有罪,被剥夺所有财产,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