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吕后应战(第2/2页)
周昌的激烈反对丝毫没有引起刘邦的不满,更没有大怒,而是看着周昌结结巴巴的样子感到非常可笑。
几乎所有大学中文系的教师讲《史记》的语言特色时都要把周昌这句话作为《史记》用口语人文的一个代表性例证。《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另外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晋文王司马昭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邓艾,邓艾这个人说话也口吃,一说话就是“艾艾”,所以,晋文王故意逗他,你整天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西晋初年的邓艾说话就“艾艾”,西汉的周昌一说话就是“期期”,后人把邓艾的“艾艾”和周昌的“期期”,合起来称为“期期艾艾”,形容一个人的口吃。
本来,周昌之争是在朝堂之上,吕后如果不高度关注废长立幼之事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吕后却在朝堂“东厢”窃听,竟然听见了后世广为流传的这段谏词。因为废立太子一事关系到她和儿子的身家性命,所以,刘邦在殿中议论废立之事时她就躲在一边偷听。听见周昌激烈地反对,吕后非常受感动,所以,周昌下殿的时候,吕后看见周昌,跪谢周昌(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并感激地说:今天假如没有您,太子的地位差一点完了(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
“跪谢”周昌不仅对吕后来说是唯一的一次,而且,在中国古代史上皇后如此答谢大臣也仅此一见。
可见,吕后对废立太子一事多么重视!
二是求计张良。
此时,有人为吕后设谋,让他找张良。吕后就让他的哥哥吕泽劫持张良,逼着张良献计。因为,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张良一直以身体有病为由,长期病休。所以,很难见到张良,而张良的足智多谋又被吕后所深知。
吕泽一劫持张良,张良就知道吕后要干什么。但是,张良并不愿卷入太子继承这种极度敏感的问题之中,可是张良又是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功臣之一。但是,张良肯定不会像周昌一样直言进谏,所以,他对吕泽说:皇上在战争困难的时候确实能够听我的意见,但是,现在是因为爱而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说能了结的事。但是,皇上非常看重的“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皓,白,指发白)却始终请不来,因为他们认为皇上对臣下态度一贯傲慢。如果你们想个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特别上朝之时陪伴太子,皇上一定会看见。皇上知道“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也许会有一用。
张良这一招非常高明。这一招三十六计里都没有,这是什么阴招呢?这叫制造假象。
吕后得到张良这一阴招之后,立即付诸实施。吕后派吕泽让人带了太子的亲笔信,还带了一份厚礼,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四位高士竟然全来了(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史记·留侯世家》)。
《万首唐人绝句》载有一首无名氏的《戚夫人》诗:
自别汉宫休楚舞,不施妆粉恨君王。
无金岂得迎商叟,吕氏何曾畏木强。
这首诗是模仿戚夫人的口吻写的。“强(jiàng,降)”,质直刚强,这里指为人鲠直的周昌。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太史公曰:“周昌,木强人也。”
首句说,自从离开汉宫之后就再也没有跳过楚舞了,妆也不画了,心中一直怨恨君王刘邦。吕后要是不用重金,怎么请得动商山四皓?至于皇上派鲠直的周昌辅佐我的儿子,就以为可以保全赵王刘如意的性命,吕后什么时候怕过周昌?
此诗值得玩味的是“无金岂得迎商叟”一句。“商山四皓”是以节操著名的隐士,但是,“卑辞厚礼”使“四皓”立即来到了太子刘盈的门下。吕后的“厚礼”使“商山四皓”改变了初衷,告别隐居,走向市井。
这就叫:人格不抵厚礼,名节败于金钱。“商山四皓”不过是待价而沽的“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