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唐人论秦(第2/5页)

以秦始皇警示当朝皇帝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秦始皇日益成为进行警示教育的最佳教材。

我们看两个史例:

三国时期,魏国杨阜曾经向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进谏说:

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灭。夫不度万民之力,以从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

这件事的起因是魏明帝在许都,(今河南许昌)修了宫殿,又要在洛阳大修宫殿,杨阜劝谏阻止,以秦始皇修阿房宫为例,说明皇帝滥用民力,满足己欲,必然导致亡国。阿房宫修到什么程度,动用了多少民力,给天下造成多大的伤害,大秦帝国是否因此而亡,我们都可以弃而不论。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秦始皇成了杨阜劝谏魏明帝的反面教材。

同样是劝谏魏明帝,另一位大臣高堂隆也是以秦始皇作为警示皇帝的呜钟,他对魏明帝说:

且秦始皇不筑道德之基,而筑阿房之宫,不忧萧墙之变,而修长城之役。当其君臣为此计也。亦欲立万世之业,使子孙长有天下,岂意一朝匹夫大呼,而天下倾覆哉?

对比一下杨阜、高堂隆的谏词,大臣警示皇帝滥用民力的一个典型。

到自己行为的危险,从而终止玩火。

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秦始皇已经成为大臣们希望通过这种警示,让皇帝认识这两则史例很典型,特点也很集中:一是借秦始皇警示当今皇帝,二是劝谏皇帝不要滥用民力。

晋朝的傅咸在《吊秦始皇赋》也发出了近似的警告:

余治狱至长安,观乎阿房,而吊始皇日:伤秦政之为暴,弃仁义以自亡。搦纸申辞,以吊始皇:有姬失统,命不于常。六国既平,奄有万方。政虐刑酷,如火之扬。致周章之百万,取发掘于项王。疲斯民乎宫墓,甚癸辛于夏商。未旋踵而为墟,屯麞麋乎庙堂。国既颠而莫扶,孰阻兵之为强。

傅咸铺排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然后虐政酷刑,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从而导致帝国大厦坍塌,无人能救,尽为废墟,麋鹿出乎其间。这篇赋的警示作用也很明显,伤秦政之暴,弃仁义自亡。通过大秦帝国大厦旋踵之间灰飞烟灭的历史事实,给当权者敲响警钟。

以秦始皇为警示教育的反面教材是皇帝制度下约束皇权的一大发明。唐代诗歌最为有名,以诗劝谏当代皇帝成为唐诗的一大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白的《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

明断自天启,

铭功会稽岭。

尚采不死药,

额鼻象五岳,

徐市载秦女,

虎视何雄哉!

大略驾群才。

骋望琅琊台。

茫然使心哀。

扬波喷云雷。

挥剑决浮云,

收兵铸金人,

刑徒七十万,

连弩射海鱼,

鬐鬣蔽青天,

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

诸侯尽西来。

函谷正东开。

起土骊山隈。

长鲸正崔嵬。

何由睹蓬莱?

金棺葬寒灰。

这首诗借秦始皇求仙不成病死沙丘规劝唐玄宗不要迷信神仙。这首气势磅礴的咏史诗,大笔如椽,盛夸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声威,极写秦始皇派徐市人海求仙药,最终却是“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最后只落得一堆寒冷的骨灰。

以秦始皇警示当世皇帝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看看唐太宗的例子,唐太宗曾说:“秦始皇初亦平六国,据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实可为诫。”

(《贞观政要·慎终》)唐太宗还说:“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贞观政要·俭约》)可见,以秦始皇为例的警示教育确有实际效果。

在唐人评价秦始皇的作品中,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是翘楚之作。这篇赋用华丽的辞藻、气势如虹的语言,极尽笔墨之能事,对秦始皇提议修建的阿房宫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它给唐人评价秦始皇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确实有一大段关于阿房宫的记载:

于是,始皇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成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