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子婴亡国(第2/5页)

此时的二世遁入深宫尽情享乐。大秦帝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秦二世却听信赵高的谄媚之语,隐入后宫,不见大臣,纵情声色,及时享乐。

这不是在即将爆发而是在已经爆发的火山上顶上寻欢作乐。

此外,二世还不断责难大臣。秦二世自己不愿承认天下大乱的形势,也不召集朝中大臣全力应对关东义军的进攻,只是在宫中处理朝政,连坐朝都懒得去。军国大事仅仅和只懂阴谋不懂朝政的赵高商酌,自己忙于与嫔妃寻欢作乐。一旦得到关东不利的消息,就责难大臣。李斯受到责难,上了《行督责书》;章邯受到责难,率兵投降;赵高受到责难,干脆把秦二世杀掉。

可见,对秦二世的责难,谁都心惊胆寒。因为,秦二世杀人毫无顾忌,谁都怕秦二世迁怒于己。

秦二世身为大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关东局势漠然置之,对六国的反秦运动采取鸵鸟心态,所有这些都更使大秦帝国危如累卵。更令人扼腕的是,秦朝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重大错误:佞臣赵高自毁长城。

秦二世二年(前208)冬,陈胜的部下周文率领大军杀进关中,进军到戏(今西安临潼)。此地离秦都咸阳已近在咫尺,大秦帝国的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周文的大军有数十万人之众,此时的秦二世才知道事态的严峻。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日:奈何?”秦二世“大惊”,说明在起义军杀到关中之前,他对关东的形势判断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主观臆测上,完全不知道国事严重到这种程度。“与群臣谋”,道出了秦二世并非白痴关键时刻他的第一反应是与群臣商议应对之策。

在秦帝国危急存亡之秋,谁能站出来拯救秦帝国呢?

章邯。

章邯是秦帝国的“少府”。少府为秦帝国的九卿之一,是专门掌管帝国宫廷制作的宫府长官。章邯建议,敌兵已到,近在咫尺,人数众多,调集临近各县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人数众多,现在唯一的办法是立即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我率领他们去迎击。

章邯是唯一一位在秦帝国危急时刻提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大臣,秦二世当然立即准奏。并急调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的将军王离作战。

章邯统兵之后,不负众望,首先击败了已经进入关中的陈胜大将周文的数十万大军。周文战败,退出函谷关,大秦帝国的燃眉之急得以解除。

秦二世又派官员增援章邯,章邯乘胜追击,又在渑池大败周文,周文自杀。陈胜在连续战败之后,被其部下残害。此后,章邯又杀了南方义军中势力最为强大的项梁,灭了魏国,杀了新立的魏王。章邯率领这么一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击败了江南所有的义军,又渡过黄河攻打赵地,大破赵军。可以说,章邯出兵,一路凯歌高奏。章邯成为在大秦帝国危亡关头挽救帝国命运的第一人。

章邯的战绩充分证明他是能够力挽狂澜的难得人才。秦国从来不缺乏名将,从昭襄王时期的白起,到秦王赢政之时的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秦国战将如云,但是,秦二世继位之后首先残杀了蒙恬。此时王翦等老将已相继故去。章邯就是白起在世,王翦重生。如果重用章邯,再调集大兵,即使不能扑灭关东的熊熊烈火,退保关中应当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章邯是秦帝国危亡关头的万里长城。

但是,秦二世三年(前207)冬,赵地反秦武装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王离军围困。章邯屯军巨鹿的南面,供应王离军粮草。就在章邯与王离率领秦军主力与项羽在巨鹿进行生死决战之时,赵高不但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在此时谋杀了李斯,折断了大秦帝国政坛的一条臂膀。这年夏天,前来救赵的诸国军队抵达。项羽率领楚军渡过黄河,切断王离军和章邯所部的联系,并渡过漳水,破釜沉舟,作必死战。章邯数战不利,秦二世马上派人责问。章邯担心秦二世不信任自己,特派长史司马欣回朝说明情况,希望缓和自己与秦二世的关系。时任中丞相的赵高听说章邯派司马欣来了,迟迟不见。司马欣等了三日,感觉形势不妙,连夜逃走。赵高果然派人追杀司马欣,幸亏司马欣走的不是“故道”,才躲过一劫。逃回大营的司马欣对章邯说,赵高掌权,将军若是有功,赵高必然嫉妒,会被杀害,无功更要被杀,愿将军早做打算(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日: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这一番话大大动摇了章邯拱卫秦帝国的决心与意志。此时,齐、燕、赵、楚诸军一起围歼王离所率的秦军,总指挥王离被俘,遭杀害,长城军团溃败。于是,章邯选择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