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之开端(第2/16页)
咸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实践了曾国藩的“转移之道”中提出的皇帝的榜样作用,除了效仿古代明君的治国之道外,咸丰皇帝还一直身体力行地下诏求言。例如咸丰二年(1852),太仆寺少卿徐继畬提出了“宜防三渐”之说:一防土木之渐,二防宴安之渐,三防壅蔽之渐。咸丰皇帝将徐继畬的奏疏下发给所有大臣,让他们进行阅读。对于某些意见,咸丰皇帝是持积极采纳的态度的。
当然,矛盾的是,为了捍卫封建皇权,咸丰皇帝对那些猛烈抨击朝廷和自己的大臣也毫不手软。他即位之初,上书褒贬时弊的不在少数,据说他的龙书案上堆满了奏折,然而很多都被他用“毋庸议”三字作为回复,或者直接被束之高阁。有时,一个奏折会让血气方刚的咸丰皇帝大动肝火,甚至将上奏折的人治罪,让那些口无遮拦的大臣认识到随意批评皇帝是危险的。
纵观咸丰皇帝在位的十多年时间里,即位之初倒是还能下诏求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清国局势的不断恶化,这位血气方刚的皇帝也禁不住开始失去耐心,甚至烦琐的政务让他变得越来越慵懒,进而逐渐将兴趣从书房转向闺房。
这些年父亲道光皇帝的执政效果以及大臣们的表现,咸丰皇帝心里有数,当时很多人都对道光皇帝不能广泛使用人才,而只是信任身边有限的几个大臣颇有微词。但咸丰皇帝还是能够理解父皇的做法,毕竟朝廷内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颗赤诚的忠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始终和皇帝保持一致。任何一个君王都有自己的智囊团,现在咸丰皇帝已经上位,照样不能例外。
纵观当时咸丰皇帝的智囊团,祁寯藻是第一个被任命的大学士。作为一个历事四朝皇帝的老臣,祁寯藻真个是一位骨鲠之臣。当然,咸丰皇帝如此器重他,也是因为道光皇帝在位时,祁寯藻受到求和派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人的排挤。
《清史稿》对于祁寯藻受到咸丰皇帝的重用,有过一段记载:
寯藻自道光中论洋务,与穆彰阿不合。至是文宗锐意图治,罢穆彰阿,寯藻遂领枢务,开言路,起用旧臣,寯藻左右之。
关于穆彰阿、耆英等人被罢免,我们后边会详细说到。不能否认的是,穆彰阿被罢免和祁寯藻受重用,的确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绝好印证。当然,祁寯藻受到重用后,也确实向咸丰皇帝推荐了不少人才,做到了“保举循吏及伏处潜修之士,以备任用”。
满族大臣方面,咸丰皇帝当时主要信任的是镶红旗的文庆。作为道光二年(1822)的进士,文庆历任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而后升至侍郎、尚书、军机大臣,再后来因为上书道光皇帝针砭时弊而被革职。文庆在咸丰皇帝即位之初被重新启用,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向咸丰皇帝建议重用汉臣。
在文庆提出这个建议之前,汉族人虽然也有高官,但和满族人比起来,始终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文庆认为之所以要重用汉臣,是因为很多汉族人都是从劳动人民的底层中来的,他们知道民间疾苦,熟悉人情真伪,“不像我们这些很少下基层的满族人,懵懵懂懂之间是不可能有安邦大计的”。
作为旧满洲贵族的代表,文庆能够提出重用汉臣的主张,说明他的确是个具有眼光的政治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大清帝国重用汉臣其实是一项战略措施,曾国藩、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当时之所以能够逐渐受到重用,除了自身的才能之外,跟文庆的建议是分不开的。
咸丰六年(1856)文庆去世,咸丰皇帝评价他:
人品端粹,器量渊深,办事精勤,通治达理……纶扉襄赞,夙夜宣劳,深资倚畀。
文庆去世后,满族大臣中最受咸丰皇帝信任的就是肃顺。和文庆的出身不同,肃顺是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属于清朝皇室的远房宗支。道光十六年(1836)授三等辅国将军,后来虽然任前引大臣等职,但都是些无足轻重的闲散职位。直到咸丰皇帝即位后,肃顺才开始步步高升,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乃至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最终成为咸丰皇帝最重要的智囊。
抛开后来他与慈禧的那场政治斗争不谈,肃顺是一个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自身虽有些缺点被人诟病,但在当时的满族大臣中堪称佼佼者。肃顺也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不仅礼贤下士,而且又有识人之明。当时肃顺门下聚集了一大批具有才华的汉族学士,例如郭嵩焘、龙湛霖、王闿运、邓辅纶、尹耕云、高心夔、李篁仙等人,时称“肃门七子”。
肃顺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与其他满族大臣不同的是,肃顺对同族的大臣经常随意呵斥,而对汉族大臣却颇为恭谦,是一位十分了解汉文化的满族官员。而且他也看到了大清帝国立国二百多年来,满族人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未来想要重振大清帝国的雄风,要依靠汉族人才行。应该说能有这种看法,说明他个人具有十足的战略眼光,对于当时大清帝国的颓废现状有清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