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3/25页)

为了让政府能够尽快动武,义律建议英国政府要“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群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认为要到白河口向清政府递送通牒,要求将林则徐、邓廷桢两人撤职查办;对英政府进行道歉;对禁烟运动中收缴的鸦片烟土给予金钱赔偿;将舟山群岛割让给英国;准许英人在舟山群岛和一切沿海港口做生意等。

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义律的话对于本国政府来讲十分具有权威性,本土的英国人只是看到了虎门海滩上被销毁的鸦片,只知道身在广州的英国人在清政府的“压迫”下被迫交出了“财产”,即使这些“财产”严重侵害了他国的利益,然而从通过鸦片贸易在中国牟取利益已经成为英国既定政策的角度来看,义律的话无疑具有十足的煽动性,更何况义律还抛出了“人权”观念。

后世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多种原因聚集的一场战争。例如英国人需要保证对华的税收,他们需要继续开拓中国市场(英国人称这场战争为“通商战争”)转变贸易逆差,以及大清帝国盲目开战等诸多原因。然而通过仔细分析义律写给本国政府的所有信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清政府侵犯英国人财产”的说辞,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算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原因。

作为世界上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的英国,在完成君主立宪制的转型后,除了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建设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之外,人权观念也得到固立,而且西方的普世精神又有将它的价值观对外输出的原动力。虽然我们都知道英国人对华的鸦片生意是侵犯了中国人的人权,但正所谓道理在别人身上才是道理,英国人通过义律只知道大清帝国将英国人的财产—鸦片“无情”地收缴销毁,这是侵犯了英国人的财产,却不闻不问鸦片对中国人造成了多大伤害。在他们看来,只要保证英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能赚到钱,保证英国人的人权,哪管什么鸦片贸易在中国掀起的滔天巨浪。事实上西方的人权观念从来都是只针对西方人,所谓的普世精神也只是一种精神而已。

早就存心不良的英国人,从义律的煽动说辞中找到了对华动武的借口,而“人权”观念的提出,也容易被国内各个阶层所接受。不过在道光二十年(1840)三月,英国国会就是否对清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的投票中,支持者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动武的决定,而且这还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这也说明了英国国内的人对于这场武力行动以及开战后会产生什么影响,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应对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为止,英国也没有正式对大清帝国宣战,他们只是把这场武力行动看成是对虎门销烟的一次报复行动,这一点从他们仅仅派出四千名士兵远征中国就可以看出。然而让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只是一场报复行动的武力打击,居然让他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当然也改变了他们的对手—中国的命运。

2. 朝廷的应变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不仅让他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荣誉赏赐,也让朝廷上下一片欢声笑语。然而作为那个时代算是有些世界眼光的林则徐则深知,虎门销烟仅仅是个开始,义律忽然之间偃旗息鼓,让他隐约觉得英国人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事实上他也明白,自从他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东查禁鸦片时起,他就已经被推向了风云变幻的浪尖之上。虽然在此之前他向皇帝陛下表达过自己的犹疑,皇帝陛下也给他吃下了定心丸,然而他始终觉得,虎门销烟之后才真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决定国家命运和自己前途的时刻即将到来。

林则徐早已经意识到,禁烟必须以武力作为后盾,面对敌人的种种挑衅,他坚持认为不必空谈抗议或驱逐,唯有严阵以待,坚决予以还击。在林则徐看来,战争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对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战争的态度是:不怕战争,但绝不打无把握之仗。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加强战备,在他下令包围外国商馆的同时,开始调集战船,整顿水师,增设炮台,演练枪炮,等等,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战争。而且林则徐相比他同时代的官员,具备一定的民众视野,他打破那些官老爷“防民甚于防寇”的痼疾,利用民众的热情和力量,以弥补清军长期以来因为羸弱所造成的防务单薄。

为了加强防务,他告示沿海居民“群相集议,购买器械,集合丁壮,以便自卫”,鼓励民众与士兵一起奋勇杀敌,提出一旦发现英夷上岸,人人均可奋力诛之,不论军民,能杀夷人者,均按所献夷人首级给予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