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火戏诸侯(第13/15页)
可机会真的来得不容易。他等了几十年,一直等到他死的时候,机会仍然没有到来。
秦庄公死后,按当时的惯例,是他的大儿子世父当他的继承人。可世父是个有志青年,并不把这个“西陲大夫”看得比天还大,而是把位子让给他的弟弟,说:“犬戎杀了我们的爷爷,我要去报仇,这些政务你就全面负责了。”他的弟弟就是秦襄公。
虽然世父天天嚷着要为爷爷报仇,亲手砍下犬戎大王的脑袋,可犬戎的实力是明摆着的,你要跟他干,跟鸡蛋去碰石头没什么差别。因此口号可以喊得天塌下来,但手是不能乱动的。而襄公看到敌人太强悍了,怕敌人乘着老爸刚去世的时候猛砸过来,那可大大的不妙,因此,他在即位的第二年,还把他的妹妹嫁给丰王,想通过攀亲的办法,让犬戎看在漂亮妹妹的脸上,把自己当兄弟看,不制造什么麻烦。
哪知,这群匈奴的祖先比他们的后代无理多了。后来汉朝皇帝通过和亲的办法,还真让匈奴人老实了一段时间。可犬戎老大就不同了,睡过美女之后,一提裤子,就大叫发兵犬丘。手下说:“他们可是咱的亲家啊,大王!”
犬戎大王说:“他们肯定还有美女,可现在只给我一个,太不大方了,只好武力解决了。”
世父只得咬着大牙,带兵过去抗击犬戎侵略者。世父虽然英勇,可敌人太过强悍,一仗下来,不但全军覆没,而且连他也成为战俘,被灰头土脸地捆在那里。幸亏,犬戎大王突然善良了一下,觉得美女在床上的表现不错,这样对待人家的大哥,有点过分了,就把世父无条件释放。
你想想,襄公和世父能忍下这口气吗?
但实力壮大起来之前,什么气你都只能忍。
直到犬戎跟申侯勾结上后,杀进镐京。
襄公一看,好机会啊。他知道,要是犬戎跟大周干上了,就等于跟诸侯们干上了。这可是痛扁犬戎的一个大好机会,而且如果运气好,不但可以痛扁一下这个传统敌人,说不定还能立下大功,从大夫提拔成诸侯——这可是他们嬴家几代人的远大理想啊。
在犬戎兵围镐京时,虽然大家都恨姬宫湦戏弄过他们,不愿带兵过来救他一把,但与此事有密切关系的人还是过来了,如郑、许、鲁等几个国家都狂奔过来。当然,这几个诸侯来的原因也很复杂。鲁国是周目前最亲近的诸侯,不管周王犯了什么重大的错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都得无条件前来帮忙。至于郑国,虽然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从不见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拿起话筒抢到过发言权,但当时,还是很牛的。郑桓公也不是什么好鸟,这哥们儿是周的司徒,觉得首都离自己太远,实在不好控制,老早就想找个机会,让大周把首都东迁到洛阳。原来,周公当政时,几个兄弟不服,硬是组织了几次群体事件,公开跟周公叫板,高喊打倒周公。周公便带兵东征,一举把这几个反对派兄弟搞定,顺便设了个东都。
所以,郑桓公就老想着把首都迁到东都那里。
这个郑桓公又娶了申国的美女武姜,因此跟申侯最能讲得来,据说申侯勾结犬戎的事,郑桓公是同意的。哪知,犬戎实在太没有文化,在骊山脚下围攻姬宫湦时,可能是郑桓公的黑话对不上号,在杀死姬宫湦的同时,连郑同志的脑袋也砍了。
于是,郑桓公的儿子郑庄公也带着部队杀了上来。
至于那个许侯,跟申侯本是兄弟关系,当然也想乘乱捞到一点好处,也带着兵来了。
申侯是个很狡猾的家伙,在姬宫湦歇菜之后,知道他的目的达到了,马上让他的外甥当了大王,然后立刻跟犬戎翻脸,让大家与犬戎侵略者PK到底。
秦襄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犬戎大打出手,表现得很出色。
这时,周的内部也乱了套,姬宜臼(即周平王)虽然在申、郑、鲁等几个老大的拥戴下当上了最高领导人,可他的另一个兄弟在虢公翰的教唆下,也当上了周王。各在一边下发文件,盖的全是大周朝的大公章。直到后来,晋国把虢国搞定,另一个周王才完蛋。
在这样的形势下,郑侯要求主张东迁的建议就有了市场。如果老是在西部经营,天天得花很多精力去对付犬戎,中原一带诸侯就不再听你的话。而且,现在首都又死死地控制在犬戎的手里,你总不能天天躲在申国的地盘里当老大吧?
何况那个洛邑也不是小城镇,而是当年我们伟大的周公亲自拍板定格为东都的,地位跟西都镐京没什么差别,以前周公就多次代表老大到东都办公啊。现在咱把周朝政府搬到那里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申侯虽然不高兴,但你有什么办法?你想不东迁,当然也可以,但得把犬戎赶出镐京,让伟大的首都重新回到大周人民手里。可这哥们儿玩点阴谋诡计、做点里通外国的工作,那是很优秀的,但你叫他去赶跑侵略者,那是万万做不得的,因此也就只有同意人家的要求。如果再拖下去,人家来个反攻倒算,认真排查起来,他那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的帽子可就戴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