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67页)

樊子盖的意见:“陛下乘危徼幸,一朝狼狈,悔之何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

樊子盖倒是很有胆色,还敢指责一贯伟大光荣正确的杨广,第一句话的言下之意,不就是“你这么搞是自作自受”吗?但是,樊子盖也不是一味指责,他是提出了解决方案的,他的方案三点:一、固守待援;二、取消征辽计划,抚慰城内士卒;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樊子盖这番话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情报,在三征高句丽之后,杨广居然还不甘心,依然还有东征的打算,对此,我们只能是无语凝噎了——驴老爷,你赢了!

萧瑀的意见:“突厥之俗,可贺敦(突厥的皇后称之为“可贺敦”,指的就是远嫁的义成公主)预知军谋;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

萧瑀是杨广的小舅子,萧皇后的弟弟,官职是内史侍郎。他的意见有两点:一、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跟咱大隋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据突厥的风俗,她会参与军情,不如派人去问问她的意见,就算她也想不出好办法,反正也没有坏处;二、皇上啊,您还是停了征讨高丽的计划吧,让部下们安心吧。

最后一个发表意见的是虞世基。两点:一、重赏士卒;二、停止征东。

总的来说,除了宇文述之外,大家都表示要坚守,在坚守的问题上,大家也有共识,要停止征东,要重加赏赐,萧瑀还提出要征询义成公主的意见,那么,杨广准备怎么办呢?杨广表示,同意大家的看法,尊重集体意见。

于是,杨广亲往前线看望将士,然后鼓励道:“弟兄们好好干,如果这次大伙能守住雁门关,凡是参与此次作战的,就不要担心没有富贵,我一定不让操弄笔杆的那些混账给你们难堪!”(古时候作战领赏,最关键一个环节,就是文官们的奏报和审定了,往往很多将士都被这帮人祸害了,最典型的,史万岁)

然后,杨广下令:“守城有功者,没有官衔的,直接升到六品,赐物百段;有官衔的,依次升格。”

然后,杨广派出了大量使者慰劳将士,据说前后相继,相望于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部下纷纷效命,昼夜作战,虽伤亡惨重,但终于守住了雁门。

在坚守的同时,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诏令天下,令其救援。来的人当然是很多了,但是,阿猫阿狗的,咱也就不多说了,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这是他第一次登上隋末的舞台,他是李世民,当时只有十六岁。

李世民当然也是皇亲国戚,他是李渊的次子,而李渊跟杨广啥关系呢?姨表兄弟的关系。李渊他妈是独孤信的四女,而杨广他妈是独孤信的七女。姨夫杨坚,对李渊这位侄子还是不错的,但是,表哥杨广,对表弟李渊,就不咋地了。

《新唐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杨广有一次有事召见李渊,恰好碰上李渊生病,所以没有及时前往拜见。当时李渊有个外甥王氏在后宫,杨广就问他咋回事,王氏说我舅舅有病呗。然后,杨广悠悠然吐出了四个字,令人毛骨悚然的四个字——可得死否(这病会死人么)?言下之意,这病既然不会死人,干吗不来?

李渊听了那叫一个恐惧,只能每天饮酒作乐外加收受贿赂来隐藏自己了。

有人要问了,不就是生病没去嘛,有啥大惊小怪的,杨广这么搞是何必呢?其实吧,杨广也是迷信,当时有传言,说“李氏当为天子”,为此,名将李穆的后代,他儿子李浑一家,就因为这个道理被灭了族(这是大业十一年的事情,其中宇文述在过程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李穆是北周贵族中第一个表态支持杨坚的,而李浑当时则是李穆和杨坚之间的信使,如今却落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唏嘘)。李渊也姓李,所以,杨广大概或许有可能也有这样的考虑。

当然,亲戚毕竟还是亲戚,杨广诏令天下解救雁门之围时,李渊还是让他的次子李世民去了。李世民当时是投在云定兴帐下。

这位云定兴是谁呢?大家还记得吗?好吧,他是杨勇的岳父,他的女儿云妃是杨勇的宠姬,大家记起来了吧?这下大伙可能疑惑了,这云定兴不是太子党的吗?杨广怎么没把他办了呢?这就是云定兴的牛逼之处了。杨勇被废,云定兴自也知道大难临头,于是,他开始早做准备,他将这一宝压在了宇文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