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第2/3页)

宗泽既然决定要去,自是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不怕死不等于去送死,多一分安全保障,也就多一成胜算。所以今天上午,专门就护卫问题,宗泽已与甘云作了合计。议定的方案是由甘云挑选两名身怀绝技的亲兵,连甘云总共三人,随同宗泽赴会。

这个护卫方案又引起了与会官员一阵大哗。众官纷纷谏言,王子善之意不善,临风寨易进难出,还是多带些护卫为妥。

宗泽说诸位且听老夫解释。我也曾想过多带扈从,但带多少人马算多?若是带着上千人马前往,像是去谈判吗?就算是带了上千人马,如果谈崩了,彼欲扣我为质,我照样冲杀不出。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索性少带,倒可令彼安心与我一谈。老夫此去,毕竟是为了谈,不是为了打。诸位对老夫关切备至,老夫深为感荷。老夫一命虽不值几何,然却肩负朝廷重托,并不敢妄自轻贱。我只带三人去,自有只带三人的道理,诸位尽管宽心就是。

众官皆知宗泽智谋过人,见他说得如此底气充足,思忖着他或许是另有神机,遂不好再多作异议。

宗泽与甘云商定只由三人护卫,确非盲目逞勇,而是根据甘云随李纲单刀赴会的体会研究确定的。甘云的体会是,出席这种对方态度强硬的军事谈判,无论是带去多少人,到了谈判地点,真正被允许侍卫在主公身边的,顶多也就是两三个人,余者肯定会被隔离开去。如果对方心怀歹意,一旦出事,卫队根本援救不及,甚至是早已被提前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主公的安全保障,实际上还是只能由少数贴身护卫承担。所以护卫人员不在多而在精,护卫的诀窍不在勇而在智。宗泽认为有道理。考虑到这次争端背景复杂,效仿李纲只带甘云一人是悬了点,因此最后斟酌的结果,是再加上两名精干的亲兵。

此外,宗泽和甘云心里还有个底:在王子善义军内部,亦有人愿为宗泽保驾。原来,就在昨日深夜,宗泽收到了一封来自临风寨的密信,发信者是王部中军头领周虎旺。信中只有寥寥二十个字:“若宗帅欲来临风寨会谈,人身安全虎旺当力保之。”宗泽断然决定赴会,此信乃促成因素之一。

前些时,在草关镇事件的交涉中,宗泽曾与周虎旺打过交道。虽然仅为一面之交,但给宗泽留下的印象颇深。从周虎旺坦荡直率的谈吐中,宗泽感到这个猎户出身的年轻头领,是一个十分正直而且很有头脑的汉子。宗泽分析,在周虎旺悄悄派人送来的这封密信中,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其一,其认为宗泽若能亲往谈判,对于消除误会化解矛盾非常重要;其二,其决意促使谈判成功,并已为此做了相应的准备。宗泽凭着直觉,相信周虎旺的承诺是真诚的。

至于此信是否有诈,宗泽觉得不太可能。他与周虎旺素无瓜葛,旁人岂知他对周虎旺是何看法?

有此一张底牌,自然是让宗泽气壮了不少。但为防内奸作祟,除了当夜经手密信的甘云和宗颖,此事宗泽没对任何人透露,当然更不能在会议上公开声张。

斩钉截铁地宣布过上述决定,宗泽又对当前的军政要务做了部署。他在部署时强调指出,此际最要紧的是,各司曹各署衙高度负责密切协作,各项工作务必要做到他在与不在一样地有条不紊、配合默契、秩序井然。汴京之局面越稳定,他的安全也就越有保证。

众文武皆为宗泽慷慨赴险的大无畏气概所动,异口同声地表示,职等一定恪尽职守、勠力同心,誓作宗留守力挽狂澜之坚强后盾。宗泽满意地笑曰,这就对了,若汴京无我宗泽,太阳照常升起,则彼扣留老夫,又有何益可图?

会后,宗泽将闾勍留下,又单独做了交谈。为了稳定人心,面对众人宗泽必须表现得运筹若定成竹在胸,但对于代理主政的闾勍,该交的底,还是得实事求是地交清。

这时,宗泽先将临风寨内有人可为之保驾的事告诉了闾勍,让他知道自己并非无备而往。接着,又严肃地对其坦言,尽管如此,亦难免万一。不测之变,不可不防。倘我真的回不来,你须按既定方案,指挥部队及各区厢兵乡勇,坚决固守城池。同时紧急奏报朝廷,并檄召附近州县官军驰援。你须通观全局,当断则断,万不可因顾及老夫性命而犹疑误事。

闾勍听了,没有似往常那样爽快地应答,而是锁着眉心沉默了半晌,才十分凝重地点了点头。宗泽只道这是由于他深感责任沉重之故,却没想到此刻在闾勍心里,正进行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与闾勍谈完,宗泽又唤来宗颖,交代了需及时处理的卷宗。宗颖认为父亲其实犯不上为那个不仁不义的朝廷如此卖命,但乃父的脾性他知道,一旦主意拿定,九头牛也拉不回。所以现在他唯能在心里默祷,祈上苍佑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