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第3/6页)

后因朝廷上民生军事、内政外交诸事繁杂,赵佶的精力不可能只放在那个案子上。开封府那边亦再无新鲜线索,对该案的追查便被搁置下来。如果没有刘安妃和林灵素的再次谋划行动,或许镇安坊一案就成了一桩永被束之高阁的无头死案。

刘安妃与林灵素针对李师师的新的阴谋策划始自半个月前。

自从镇安坊行刺案发生后,刘安妃的心境很是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的折腾。那一夜于宫院里观赏所谓瑞兆时,她见赵佶得到太监奏报匆忙离席而去,情知必为师师之故,料是林灵素的法术终于显灵,心里不禁一阵狂喜。及至消息传来,她方知那林灵素所施展的并不是什么道家法术,而是街头巷尾市井无赖皆可为之的卑劣行刺勾当,并且还没行刺成功。

当时刘安妃是又气又怕。气的是林灵素愚笨无能,竟然黔驴技穷到如此地步。怕的是从这个案件顺藤摸瓜追查下来,最终追究到她的头上。她很是惴惴不安了一段时间,表面上还不能流露出来,那一段日子真是难熬。所幸案子查来查去没查出结果,既没查到林灵素身上,更牵涉不到她刘安妃,她这才将一颗日夜悬挂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待到案子已如过眼烟云无人再提时,刘安妃才暗地召林灵素进宫,狠狠地将其训斥了一番。她说我的本意原是要你作法运功令李师师遭受天谴,你怎的竟使出那等卑鄙不堪的手段呢?幸亏那帮捕快头脑迟钝,查案无方,倘有精明之辈觑得破绽,寻出线索,后果将是如何?

林灵素汗流浃背地伏地解释道,贫道原也意图以道法惩治李师师,其奈百般作法无效。此非贫道法力不逮,实乃李师师有皇上龙威着力庇护,外力概难袭破。贫道于无奈中冒险出此下策,亦因效忠娘娘为民除害之心迫切,乞娘娘明鉴宽谅之。

刘安妃道,照你这么说,我便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妖姬媚惑皇上而无法可治了吗?林灵素道,办法总会有的,容贫道再思之。刘安妃叹了口气道,那你就回去想吧,想出妥善的法子再来告诉我。话虽这么说,这时候刘安妃已经不相信林灵素的能耐,对他不再抱什么指望,因而对惩治李师师已心灰意懒下去。

然而那个元宵灯会期间的月夜,刘安妃于宫中不期遇到了受燕青之托进宫找皇上的李师师,目睹了师师非同寻常的美貌和皇上对师师非同寻常的关爱,胸腔的妒火又不可遏制地被熊熊点燃。她终于又耐受不住再召林灵素进宫,询问他可想出了什么好办法没有。

林灵素为了挽回刘安妃对他的信任,确也在费尽心机思考计策,而且已经有些眉目。蒙刘安妃召见,知道自己在其心目中还是个有用的人,甚是欣慰得意,遂殷勤禀道,贫道倒是已思得一策,唤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刘安妃问,此话怎讲?林灵素道,这件事想通了其实很简单,李师师所赖者乃皇上之庇护,若使皇上自己不再庇护她,反而要收拾她,那李师师的末日不就来到了吗?

刘安妃道,这话说得轻巧,你怎的就能让皇上去收拾李师师?林灵素道,此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并须娘娘做些配合。说着,林灵素压低声音,将自己的设想对刘安妃讲了一遍。刘安妃考虑了一番,认为其计可行,就开始耐着性子等待林灵素所说的那个时机。

那个时机不久便降临了。

那个时机就是天降异象。所谓的天降异象,就是天体中出现一些不常见的现象,比如日食、彗星、陨石之类;或者是地球上发生的一些恶劣气象和灾害,比如洪水、地震、大旱。总之其实都是一些比较罕见的自然现象。当时的人往往将这些自然现象与人间的事物相联系,认为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预兆着人世间的凶吉衰盛。

这种认识不见得没有一点道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皆有内在联系,只是真正能破解其中奥秘的能士高人非常之少,世上的多数解释者均属一知半解、牵强附会。后来就发展到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假借解释天象蛊惑人心。由于人们普遍以为修行深厚者可上知天意,所以对名气较大的道士、高僧之类对天象的解释比较容易相信。林灵素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达到他的目的。

宣和三年冬末,汴京一带出现了三天异常天气。在这三天里,天色晦暗,狂风大作,太阳似露非露,被遮蔽在一片灰蒙蒙的尘雾之中。

林灵素谓天时至矣,急密见刘安妃,嘱其可依计而行。于是不日之内后宫里迅速流传起一种说法,说是这几日的天象是不祥之兆,并且多半与皇上有关。郑皇后为此还专门找了赵佶,劝皇上请林灵素来破解一下连日来日色无光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