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琊琅军和农垦建设兵团(第3/4页)

“重新整编之后,暂且……”

“暂且就叫‘海南农垦建设兵团’吧!”

“啊,啊?农垦?”

石全海又犯愣,一时间连兵团是个啥玩意都忘了和唐奕计较。大叫道:“殿下不会是想让咱手下的兵去给你种地吧?怎么还把刀甲都收上去了?”

“对了!”唐奕眼睛一立。“种地老子都闲岁数大!”

“那,那殿下你也不能这么弄啊。”石全海一脸的便秘。“那……那空饷你给咱收了,咱还没法和兄弟们交待呢,这又抽了咱一万兵去给你种地……”

“那,那一点好处没有,谁还给咱们卖命啊?”

唐奕一翻白眼,这货在钱眼儿里算是出不来了。

实在没心思和他废话,“那个粮草都尉呢?”

“末将在!”

“以农垦建设军团的名义建一个账册。将来农垦兵团的所有产出,一半上缴三司财政,另一半归自己,随意支出。”

说到这儿,唐奕眯眼看着石全海,“想要钱是吧?”

“海南到处是荒山野地,你们有多大本事就开多少荒种多少粮。能得多大的好处,全看你们自己的本事。”

“当真!?”石全海俩眼登时冒绿光。

心说,那可是一万人啊,就算老了点儿,可是种地却没问题。

这要是玩了命地开荒,十万亩田也开得出来。海南这地方能种三季水稻,打出来的粮食就算朝廷分走一半,那也比一万空额的数目大得多了。

“当然是真的!”唐奕一点不含糊。“我说过了,从来不亏待自己人!”

……

转向一众将校。

“从现在开始,往后琊琅军年满四十岁的老兵即改编入农垦建设兵团,保留军籍,粮饷照发,转为农职。”

“凡年满四十五岁,且在农垦兵营劳作满五年的,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归属个人,发半饷。但每年自营地产出归个人所有,农税只十取其二,一成上缴朝廷,另一成仍归兵团所有。”

“凡年满五十岁者,若家中有男丁从军,半饷续发至终老。”

“无男丁从军,则收回军籍,农税依旧十取其二,朝廷和兵团各得其一。”

“伍长以上,至营尉以下。按官阶大小,另有安排。”

“总之,一定让兄弟们过的下去,还过的好!”

“……”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道,好像跟着癫王讨生活,也不赖啊。

……

……

大宋之前治理冗兵难见其效,早就说过了,无外乎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唐奕只能做一个大奶酪出来,去换将门和军队统治阶级现在手里的奶酪。

只不过,人都是现实的,在没见到利益之前,是不会轻易放下手中现有的利益的。

幸好,在涯州唐奕一言之堂,只手遮天。他正好可以借此来把这个奶酪让天下人都看得见,摸得着。

……

其实啊,冗兵这个问题,不光大宋有,后世刚刚统一华夏的太祖也遇上过。

几百万军队打下来了江山,换回来了太平。可是,和平时期又用不着那么多军队怎么办?

太祖可比宋朝的皇帝们英明神武得多,兵转农、兵转工。

当兵的还是当兵的,可是却放下了枪炮,拿起了锄头、犁杖。

什么农垦兵团、生产建设兵团,说是军队,却以集体的形势迅速投入到农业生产、国家建设当中去。

这是软着陆,高明得很!

既不会因为太激烈引起动荡,又能快速的把消耗资源的军队变成资源的生产者。

不同的地方在于,后世的兵团产出大多数归国家所有,而大宋则要分出一部分给既得利益。

在唐奕看来,这没什么不可以。而且,这个办法也完全适用于大宋现在的情况,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后世更合适。

其一,五岭之外还处于蛮荒状态,朝廷既掌控不足,又没有精力开发,正适合农垦兵团的大展拳脚。

后世两广地区的千里沃土,别说是大宋现在这点老弱残兵,就是把百万宋军都发配过来,也一点不显山露水,完全消化得了。

其二,粮食在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国家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指标。让消耗粮食的兵去生产粮食,让花费国家财政的军队去创造财富。这一正一反的变化,不用细算也知道会是什么效果。

其三,大宋实行的募兵制始终还是存在缺陷的。一入军营,终身为卒。看似和后世的职业军人很接近,可是大宋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兵安置的问题。

随着军队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势必造成战斗力渐弱的后果。

通过农垦兵团的逐级筛选,把老兵逐步转化成自耕农,不失一种良策。

……

唯一的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也有饱和的一天,可开发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可那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在唐奕现在考虑的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