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第5/7页)
有了这么一个规矩以后,日期就被压缩为1个汉字,4个数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马日事变当天,电报的落款都会写着“辰马”,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两个字就搞定了。黎元洪复任总统时候发布的通电落款为巳鱼电,一看便知是六月六日,方便得很。
所以咱们读民国史,动辄提到什么马电、艳电、皓电、铣电,都是以当日电报编码来代称日期。比如汪精卫那封给蒋介石的著名叛逃电报发于1938年12月29日,29日为艳字,故名“艳电”,成了一个专有名词。1947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呼吁蒋介石停战电报,亥指十二月,又是二十四日,所以史称“亥敬电”。
1938年11月份,日军进入湖南,蒋介石决定实行焦土政策,下令湖南主席张治中把整个长沙烧掉。结果还未及疏散群众,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意外失火,导致其他地区纵火队员以为行动开始。结果大火从当天晚上烧到次日中午,长沙军民伤亡惨重,成为震惊中外的一次大事件。这起火灾是从11月12日夜间开始烧起,12日的韵部代码是“文”,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夕大火”。
韵目代日这个方式影响极广,以至于当时许多人写日记写信什么的,都以韵字来代日期。胡汉民临终以前给张学良写了封信,抬笔就是:“汉民皓日抵港,辱承关念,特谢。”
所以说洪钧这个人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据说他还曾经以干支代替“一”、“十”、“百”、“千”,改四码为三码,费用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一,一年下来省下来的钱可达数万两。
说到电报韵目代日,有一件轶事实在是名传千古,而又让人哭笑不得,实在不能不提。
话说1911年,辛亥革命名义上取得胜利,但是实际上各地政权多把握在旧清朝官僚的手中,革命进行的很不彻底。比如原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自任湖南军政府都督,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自任南宁军政府都督,都是军阀的势力开始抬头,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的标志。
陆荣廷此人善观风色,他先是支持袁世凯登基,在他的势力范围广西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后来见情势不对,又反噬一口,通电全国宣布倒袁。
1916年6月6日,僭窃帝位的袁世凯在千夫所指的压力下病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为拉拢陆荣廷,黎元洪任命陆为广东督军。当时的广东现任龙济光自然不肯,陆荣廷于是率桂军进攻广东,龙济光不是对手,率残部败退到海南岛上,最后忍气吞声得了个两广矿务的衔头了事。广东于是被旧桂系占据。
后来陆荣廷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机会,驱逐了孙中山,并且通电全国,声明两广自主。此举其实是想在事实上形成区域割据,方便自己做土皇帝。这种开历史倒车的举动实在是天理不容,一时造成了广东人民“恨桂殊深”的局面。
1920年,孙中山看到旧桂系在广东已经搞得天怒人怨,于是电令陈炯明,要他以“破釜沉舟”的气势进攻,消灭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陈炳昆、马济等人。
本来此仗并不好打,虽然精锐程度有所不及,但桂系兵力足足多出粤军一倍。而且桂系还陆续从各地调集沈鸿英、林虎等部前来支援。粤军虽然占了地利和人和,一时却也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胜利。
而正在战局胶着不下之际,一封电报——准确地说是一封电报中的一个字却魔术般的改变了整场战争的走向。
9月22日,正与粤军血战的沈鸿英接到了一封军事电报,文尾署有“督军马”的字样。绿林出身的大老粗沈鸿英压根不知“马”是21日的代字,尚以为与他素有不和的马济当了广东督军,于是愤怒地留下一句千古名言:“还打个卵,替人家打天下。”当即下令撤军。
沈部是中路军,负责正面抵抗。他一撤走,失去凭依的两翼也只好跟着狼狈撤退。大败之余,旧桂系大势已去,陆荣廷只好与粤军议和。11月,旧桂系部队退出广东,返回广西,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引发了什么后果呢?陈炯明经此一役,声望和实力都随之高涨。本来就和孙中山政见不合的陈有了底气之后,双方的矛盾加快激化。孙中山派人刺杀陈,未成功,陈炯明于是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差点炸死了孙中山。
中山先生匆忙搭上海军永丰舰避难,和陈一向有竞争关系的蒋介石闻讯星夜赶至广州,登舰侍护孙中山40余日,衣带不解。还写下《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并请孙中山作序……
这一系列举动,深深感动了孙中山。后世人论起蒋介石如何成为孙中山政治接班人,多认为从此时起。